“你我二人,便抽出单科前二十观望,合六十份卷子。优者入榜,劣者落榜。”
自从熙河开边,先帝便赐下陇右榜,允准熙河举子科考“省内”竞争。
熙河考生,不必与其他路的考生竞争,仅需与熙河路的举子竞争,前二十名就可授予进士功名。
其中,前三授进士出身,也即二甲;后十七名授同进士出身,为三甲。
单就流程而论,就是规模小一点的“别头试”。
六十份卷子,估摸着对应四五十人,起码得落榜一半。
“甚好。”王珪点头。
约莫半日,拢右榜与春闱正科的卷子都已经筛选完毕。
几道书案搬到一起,堆迭着四百位入围的考生的卷子,差不多是六百份左右。
“排序吧。”
“以惯例论之,七十名以前是二甲,七十名以后是三甲。”
江昭徐徐道:“会试一道,本是不排甲第。不过,考官私底下排序,还是得有个界限标准。”
“三份齐齐入围的,优者为一甲,劣者二甲前列。”
“两份齐齐入围,且策论入围者,优者二甲前列,劣者二甲末;策论未入围者,优者二甲末,劣者三甲前列。”
“一份入围的,策论入围便是二甲末,未入围者三甲。”
一甲、二甲、三甲,本是殿试的排序。
此次考官排序,本质上还是单纯的排名次。
说出甲第,仅仅是为了让考官有个参考标准。
余下之人,齐齐点头应声。
六百份卷子一一拎出,予以评价排序。
到了排序这一步,考官已经可以查阅考生的名字。
不一会儿,一人的卷子被翻了上来。
这一份卷子,一考的“帖经墨义”,以及三考的“诏”篇入围。
开封府,齐衡,父齐国公齐廷之,母平宁郡主。
江昭抬抬眉,摆手道:“三甲。”
手持考卷的考官点点头,考卷丢到了三甲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