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连道:“说你笨,还不信。我来告诉你好了。度牒是僧人护身符,最早在北魏时就已出现。度牒缘何而来?毕竟皇恩浩荡,僧道等出家人有免税特权,因此有很多百姓为了逃避官府的赋税徭役纷纷遁入空门,名为出家,实为逃税和避税。”
子午道:“世人皆知,多一个出家人,就少一个壮丁,长此以往,官府自然不愿意了。后来,太祖之后,朝廷三令五申,私剃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检,许人陈告,犯者刺面,决配牢城,尼即决还俗。”
余下道:“既然如此,如何获得度牒?”
普安道:“想要得到度牒,并不容易,你做和尚和道士,必要熟读经书,还要讲经说法。朝廷就通过考试发放度牒。比如太宗皇帝雍熙二年又规定:‘僧、尼自今须读经及三百纸,差官考试,所业精熟。’方才允许颁给度牒。”
余下道:“如若记性差,如何是好?如若考试不过,岂不得不到度牒了?”
子午道:“每逢皇帝登基、诞辰等大庆典礼时,为显皇恩浩荡,皇帝和朝廷也会拿出一些度牒赏赐给没有度牒的僧众。这叫做恩赐度牒。”
武连笑道:“我可知道,那通过考试或皇上恩许获得的度牒,上面是写着个人年岁、姓名的,而用来出售的度牒则是空白,没有姓名。这出售的度牒,就变成了银子钱,可自由使用,岂不相当于金银,是也不是?”
普安笑道:“听说神宗皇帝元丰年间出售度牒时每道市价为一百三十贯钱,而到了徽宗皇帝的时候就涨到了每道两百二十文钱,如今,这度牒已增值到五百贯钱了。度牒价值高,能保值,在民间被炒的价格更高。由此,商贾富民,为之奔走,蔚然成风。苏轼曾说‘度牒三百道,值钱五万余’,而他为开浚西湖所乞求的百道度牒则最起码可换钱万余贯,足以竣工。故而苏轼不要别的,就要度牒,他可真是个聪明人。”
子午四人面面相觑,哈哈大笑。
不多时,普安走进包间,见里面倒也别致,可令人称奇之处,便是屋内挂着太极图的装饰。再往里,居然还有八卦图。见此情此景,顿时叹道:“了不得,居然是道家图标,这客栈真有趣。”
武连想起方才店小二,乐个不住:“这店小二就是个江湖大侠。”
子午冷笑一声:“他要是江湖大侠,这江湖大侠可就太便宜了,一点也不值钱。如今可不比当年,这天下人间,带兵打仗才为人称道。”
余下气呼呼道:“方才就不该给什么狗屁小费,我们一路上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给狗一根骨头,还知道摇摇尾巴。他呢,好似天经地义,真是莫名其妙。”
普安示意余下别说话,马上低声细语道:“出门在外,别为这点小事斤斤计较。如若他暗地里使坏,你可知道?比如饭菜里吐口唾沫,我们哪里能知道?”
听了这话,余下瞠目结舌,吐了吐舌头。
武连摇摇头,苦笑道:“小费,真有意思。”
子午笑道:“这不算什么,他没给我们下马威就不错了。你没看见这金字招牌,不愁没人。既然至此,就入乡随俗好了。”
余下还是不服气,叹道:“欺人太甚,我就不信邪,一路上我们见得多了。到了武当山脚下还这般受人脸色。”
普安低声细语道:“少说几句,当心隔墙有耳。”
武连惊道:“你方才没听么!店小二说,武当山来了老毒物、小毒物。”
子午纳闷道:“他们如何出没至此。”
余下介绍道:“听说老毒物曾是武当山弟子,扁头师伯提及过,他恨得咬牙切齿,如若不是劝慰,他就要摔碎茶碗了,他说老毒物害死了太师父,是终南山的不共戴天的仇敌。”
普安道:“不错,老毒物当年被逐出师门,这故事师父说过,我记忆犹新。”
武连盯着墙上的太极图出神:“这太极图,不知有何来历。”
子午掷地有声:“听说是陈抟老祖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