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完旨,弘书又连下好几道旨意,秉承着有时间关心闲事就是工作还不够饱和的理念,把六部指挥的团团转,连旬休假都没得休。
六部都是大佬,他们没得休,下面的自然也别想轻松,顿时间,大清朝堂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始作俑者满意的点头,只要大家能保持这股冲劲,相信大清一定能在接下来的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
郑板桥忙了一天回到家,连最喜爱的画都没时间品鉴,就一头栽倒在床上昏睡过去。
专门在下衙后来找他畅谈的好友十分无语,第二日一早专门来堵他,一见面就抱怨道:“你如今当了官,我是想见你一面都难了。”
郑板桥着急上衙,边走边跟好友告罪:“实在公务繁忙,我这几日回来都是倒头就睡,跟内子都没能说得上几句话。”
郑板桥原配去世已有八年,去年中进士后回乡省亲,才经人说媒续娶了现在的继室,还属于是新婚燕尔的状态,这都没精神说话可见是真的累狠了。
好友看他是真着急上衙,边陪他走边稀奇道:“你这官当的怎么和我知道的不一样,官老爷不应该一杯茶一本书,一坐一整天吗?”
郑板桥深深的叹了口气:“你那都是哪一年的老黄历了,太上皇在位时,你说的这种情况就很少了,至少六部没几个能这么悠闲的,到当今登基,能按时下衙的都是能力佼佼者。”
好友闻言惊悚,后怕道:“还好我对做官没兴趣。”
又看了看四周,神秘兮兮的问道,“你不是和……通过信吗,不如你再写封信?”
当初太子亲自给郑板桥写信表达仰慕之情,在他们这群好友中可是很轰动的,不过郑板桥为人低调,不愿宣扬,所以除了他们这群好友,没人知道。
等到太子登基,他们这群人都在猜,皇上会不会让郑板桥去御前听用,所以跟着郑板桥前来京城,就是想试试有没有机会,通过郑板桥把自己的作品呈给皇上一阅,若能得皇上的一二夸奖之语,最起码也能在他们的族谱和县志上留下一笔了。
但现实和他们想的不太一样,郑板桥殿试中了二甲第八十八名,翰林院的入馆考试没过,只能去六部当个笔贴式。这甚至已经算好的了,有和郑板桥同年、甚至名次比他高的进士,至今还在等候补缺。
但终究和他们想的相去甚远,倒不是觉得郑板桥没有搭上皇上就没用了利用价值,而是他们这一群人喜好风月,最爱一群好友在一起畅饮清谈,而郑板桥自入仕以后,就少有时间与他们见面、游玩。
为了八品的笔贴式牺牲生活,他们觉得不值得,以已推人,就觉得郑板桥应该也不爱这样的日子。
友人思及此,怂恿道:“你就写封信试试,若没回音,那这个官我看不当也罢,不如挂冠而去,我等逍遥于山水之间。”
郑板桥却没有意动的表情,道:“说来你可能不信,但入仕这几月,虽然忙碌,我却不觉得厌烦,甚至……觉得满足。”
友人:“啊?”
郑板桥笑了:“真的,我很满足,我甚至不太想留在京城,若有机会,我更想去地方做一地主官,看看能否为百姓做些什么。”
友人惊讶过后,听闻这话,没有反对,反倒拍手叫好:“好!你这是得了横渠先生的真意,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啊!当浮一大白!”
友人连声说一定要纠集好友庆祝他有此广大志向,郑板桥微笑听着,承诺自己一定会抽出空来,心却已经飘向了无垠的天空。
弘书还不知的他的偶像已经在他的压力下生出了万丈豪情,在几经拉扯后,他终于否决了朝臣开恩科的建议,而变成了御试六部、翰林等官员的大型期中考试。
时间就定在七月,他登基的那一天,也是他的生日。
弘书原话是这么说的:“朕登基后的第一个万寿节,不必铺张浪费办什么筵席,你们也不必为难送什么礼,你们能用朕出的卷子考个甲等,就是给朕最好的礼物。”
话一传出去,满朝官员顿时一片哀嚎,在忙碌完公事回家后,还要头悬梁、锥刺股的抓紧学习,就怕到时候考这张皇上亲自出的卷子,满篇下等,官途休矣。
弘书十分满意大家的努力,好心地给大家划了考试范围,除了四书五经外,还会考数术、刑律、历史、治水。
等。
官员们盯着那个等字,十分想咆哮:您到底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