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子,这样也太没规矩了。
午后,众人对着门外飘飘飞雪,围炉煮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年初一很多人闲得无聊,到处串门,刘庸的学子又来了七八位。
屋里人一下子多起来,一些人是为了看老师身边的林芊芊,比如吴星河等人。他们自发地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对弈,弹琴,作画,写字。
还有一些人围着刘庸和潘正云,听他们说话,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每年,刘庸家里都很热闹。
今年,则更加的热闹。
潘正云微笑着对刘庸说,“老师,我发现梧桐城的人们似乎比往年更加有礼和谐,秩序井然了。”
“昨天我经过大街上的时候,发现人们在排队。”
“看病买药在排队,在包子铺跟前买包子也在排队。真的是好神奇,人人不拥挤,相互谦让。这个现象,我在别的地方都没有见过,哪怕是京城。”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儒家思想的“礼”,孔子他老人家特别重视礼,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这应该是老师理想社会的一部分。”
刘庸抚摸自己的胡子,笑着点头,“我也想看到孔孟圣人创作的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究竟是怎么样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
林芊芊想到了儒家思想提倡仁政,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又说仁者无敌,渴望在社会上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期望君主爱老百姓,老百姓爱君主。
难怪,他们会被后世称为圣人。
他们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和现代进步的思想讲究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在古代阶级分明,讲究地位高低,处处论出身贵贱的情况下。
要施行这样的思想主张,阻力绝对不小。
如果上层对下层多一些爱,就不会在史书上是一串冰冷冷的数字。连话本子也是出身高贵的才子佳人才配拥有爱情,底层人根本不配被提起。
若是读过书就被学到了仁爱的思想,就不会有那么多君主将士屠城,不会有杀妻妾杀兄弟的王孙贵戚一批又一批出现,也不会有丫鬟底层妇女被官员贵族随意打杀。
仁,讲究人的同理心,要求人善良。
而儒家“礼”,又提倡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级秩序和社会观念,后来又加入了三纲五常
因此,“仁”在古代并没有很多人去践行。
并且也不愿意被这种道德束缚。
威胁到利益,明明可以用规矩的武器杀之,用权力掐掉眼中钉。还讲究仁,讲究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只会影响挥刀的速度。
而现代人,只要认真读过书,上过学,便会被“仁”这种思想浸透。
“仁”,使得现代人见到流浪狗流浪猫可怜同情,要为它们发声,花草树木不会随意破坏。这种关爱,已经从关爱人发展到关爱动物,植物,自然,人类的生存环境。
现代人更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