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未免太着急了些。
“去宣南子逾。”
李公公应下,随后才道“那杖刑?”
“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贞隆帝沉声道。
李公公跪着不动,默然不语。
他知道,这句话压制不了刺头似的明御史。
他甚至能够想象到,明御史梗着脖子,无惧无畏来一句“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
他知道,陛下自然也心知肚明。
所以,必然还有下文。
“杖刑减半。”
贞隆帝到底有些怵御史台的言官。
你一言,他一语,就像荒野坟茔的树杈上立着的乌鸦秃鹫,进谏起来没完没了。
一言不合,就叫嚣着撞柱死谏,名垂青史。
要他说,就是高祖定下的规矩太给这些言官脸了。
硬生生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上套了层枷锁。
美其名曰,?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李公公起身,躬身离开。
登闻鼓前。
行刑的内侍搬来长凳,规规矩矩请顾荣俯身。
杖刑,是很有讲究和门道的。
李公公瞧了眼谢灼,脚尖微微张开,内侍们见状,便已知系该如何上刑。
着实打不而非用心打。
这是要网开一面的意思。
外重内轻。
瞧着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却不伤筋骨,更不会有碍性命,卧床静养些时日就好了。
十五杖。
谢灼并未遗漏李公公那充满深意的目光。
他亦洞悉了李公公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