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将帷帽拿过来戴上,往下拉了拉半遮面容,从步梯徐徐下来,抬头望着眼前的药铺,微微抿一下唇,脸上浮出浅浅的笑。
又有病人送来匾额回头要好好夸一夸良人了。
湘灵眼睛都笑得弯了起来,我姐现在可不好夸,她厉害得很呢。
两个人说说笑笑,跨入药铺门槛。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夹着吆喝声、笑骂声,隐隐约约间,还有茶楼酒肆里悠悠扬扬的乐声传来。
斗转星移,山海可平。
今儿是皇祐七年的正月十六,羡鱼今年七岁了。
而傅九衢也从扬州知府升任到了应天知府。
从皇祐三年开始,赵官家便来信催问傅九衢。
阿九何时返京
每一次收到家书,傅九衢都会沉默独坐。
最初那年,他好似怨气未平,回信里尚有余怒,微臣不配为朝官,请官家降旨除职,将臣放逐扬州,做一个闲云野鹤也罢。
他为狄青之死而痛心、愤怒,但千里之遥,对方是皇帝,又是长辈,他好似也只能做到如此。
到后来,赵官家若是来了圣旨,他便听令照办。
若来的是私信,他看一眼便焚于炉火。
对何时回京的问题,渐渐地变成寡淡言语。
不急。山川俱变,四海未平,微臣愿为官家职守扬州,以慰百姓。
不急。在何处做官,都是为朝廷尽忠。
不急。
不急。
这一声不急,从嘉祐二年一直拖到了嘉祐七年的春天,从扬州拖到了南京。
赵祯没有逼迫他回京。
但他可以拒绝回京任职,知州三年俸满,赵祯要推升他为知府,旨意一到,也只能听令行事。
从扬州知州到四京之一的应天府,傅九衢的官做大了,恭喜声更多了,天下人也都看得明白,广陵郡王并没有在官家面前失宠,在地方上历练了好几年,再回京只怕要升高位……
夫唱妇随,辛夷的药铺也从扬州搬到了南京,仍然由良人打理。
这一次他们有了经验,店铺很快便经营上了轨道。辛夷也在搬到南京的第二年,喜添一女,有了跟九哥的第二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