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鱼那瓦煲是不耐烧的土瓦煲,烧制温度低,釉面粗糙气孔多,已是类似于陶器,并不耐用,使用一阵子就会开裂损坏。
但就是因为这种土瓦煲表面气孔多,米饭的受热才会更好,焖出来的煲仔饭才会更香。
这天晚上,夏鱼的摊子上来了一个穿着十分普通,但是面容打理得十分干净中年男人,不怎么高,微瘦。
那时间摊子上有点忙,黄月那儿正抡铲子炒蛋炒饭炒得飞起,夏鱼也忙着伺候多联灶上的腊味煲仔饭。
他站在小黑板前看了一会儿,也没说马上点餐,而是又走到灶前看夏鱼忙活最后的几份煲仔饭。
做煲仔饭的米要先泡水,但不能泡太久,十来分钟为宜。
捞出沥干之后,在瓦煲里先抹一些猪油,把沥了水的米倒进去炒香。
然后才加水进去大火开盖煮。
煮开后把洗净而没有切的腊味再放在米饭上,盖上盖子慢慢焖。
做煲仔饭就不比普通蒸饭那样令人省心了,普通蒸饭按下电饭煲就可以,煲仔饭全程都得有人在旁边守着。
因为腊味加进去开始闷之后,就得转小火。
瓦煲大而火小,受热就会集中在煲底中部,因此火候到位,水分差不多收干之后,就需要把瓦煲抬起来,在火焰上转圈。
让底部受热均匀,最后才能在煲底烧出薄薄一层香脆的米锅巴而不至于糊底。
这煨火的功夫就不在一朝一夕了,还需要全神贯注。
因为煲仔饭开始焖之后是全程不能开盖的,锅里的状况,就要靠厨师自己去判断。
一锅好的煲仔饭要加三次油,第一次是炒米时的猪油;
第二次,就是在煨火后期,沿着紧闭的瓦煲盖边缘加进去的清油。第二次淋油的时候正是煨火出米锅巴的关键期,更不能开盖。
锅里的蒸汽会把瓦煲盖往外微微顶起,这样油就沿着那缝隙渗进去。
紧贴着瓦煲的边缘一直渗到米饭底部。
油香把锅底的热气带起,和水汽一起往上飘,然后就被吸收到腊味和米饭之中。
而最后一次淋油,则是开盖以后,上桌之前。
这时把焖饭时的腊味取出来,腊排斩成小块,腊肉香肠切成薄片,切好之后重新铺回已经粒粒分明的米饭上。
此时才淋上经过复合调味的豉油,铺上炒好的青菜,最后再烧制一会儿,才算完成。
醇和的焖饭香气飘荡在四周,夏鱼关了六联灶的火,和罗老师一起把最后六份煲仔饭端了过去。
他这才注意到那个气质不一般的中年人。
夏鱼心想别又是哪个大厨来交流心得了,看那老帅哥的样子,真是有点儿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