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他便提笔写下两封檄文,一封送往洛阳,历数力羯朱宏“屠戮士族、擅夺中原”之罪。
另一封快马送抵兖州,致信与他结义多年的兄弟杨豹,言辞恳切地邀其联手:“今力羯朱宏狼子野心,窃据洛阳,若不早除,必成我等心腹大患。”
“愿与贤弟共举义旗,进行北伐大业,光复中原,再定乾坤。”
而这份联名檄文传到建康朝廷时,终究只是石沉大海。
此时的建康朝廷正被中神道叛乱搅得焦头烂额,禁军主力全被拖在平叛前线,朝堂上大臣们争论的是‘增兵还是招安’……
哪里还有心思管中原的刀光剑影?
最终,朝廷只轻飘飘下了道旨意,称‘北方军政事宜,悉听杨豹和段豪裁夺’,等于将这摊浑水彻底推给了杨豹和段豪。
其实对段豪而言,这场仗的打与不打,从来不由杨豹的态度决定。
无论兖州那边应不应援,他都已铁了心要即刻集结兵马……这一战,非打不可。
他是深深的意识到了力羯朱宏这个人的可怕。
中原这片土地,绝不能让此人稳稳扎下根来,否则一旦让其成了气候,日后再想撼动,难如登天。
而对于他而言,那必然也是十分难以安稳。
力羯朱宏虽然出自于李宋帝国,但是他和曾经的李宋帝国的那些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李宋靠的是攀附士族、拉拢门阀,从而在给流民一些恩惠,如此之下,靠着中原世家的支持,才能快速的坐稳关中与中原,可力羯朱宏偏不,他直接掀了士族的桌子,转头与中原百姓结下生死契……分田、济民,把世家攥了几百年的利益,实实在在分到了流民手里。
这才是最致命的。
若让力羯朱宏在中原安稳发展下去,等他“与民分利”的名声传遍天下,那些在乱世里流离失所、只求一亩薄田安身的百姓,岂会不望风归附?
到那时,天下人心都向着力羯朱宏,别说抗衡,恐怕连自保都难。
所以段豪耗不起,更等不起。
他必须趁力羯朱宏根基未稳,趁中原士族的血还没凉透,即刻提兵讨伐。
哪怕不能一举灭了对方,至少也要将其赶出中原腹地,绝不能让这颗埋在中原的火种,烧成燎原之势。
殿内烛火跳动,映着段豪紧绷的下颌线,他攥紧了腰间的佩刀,指节抵着冰冷的刀鞘,眼底是不容置疑的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