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胥臣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注意,胥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这个理念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胥臣先生,这令笔者对你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这个理念,哪怕是到现在,也是真理中的经典啊。
可悲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却背离了这个理念!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与几十个伙伴一起,学的是同样的东西,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
然后,接受同样的考试,再然后,以考进什么名牌大学来判定这个孩子教得好不好。
其实,许多孩子,从很小时便表现出不同的天赋。
爱打游戏的不见得他今后在软件设计领域没有出息,爱看小说的不见得他今后在文学上便没有造诣。
爱打闹的可能是体育健将苗子,还有爱唱歌的,爱跳舞的,爱开玩笑的。。。。。。
可悲的是,他们都被装进了同一个模子里,在里面苦苦挣扎!
多少人的天赋就这样夭折了,多少人的兴趣就这样被打压了。。。。。。
我们的胥臣先生,早在2600多年前便一个劲地说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只可惜,说得好但很难做得到哇,胥臣先生,后世的人们真的对不起您老人家啊。
正因为是大教育家,所以胥臣平时十分关注人才,也特别重视举荐人才。
我们曾经讲过晋国的一位大臣,郤芮。郤芮是晋惠公时代的权臣,但后来因与吕省阴谋弑杀晋文公,结果被晋文公给杀了。
郤芮有一个儿子叫郤缺,父亲被杀后,他从一个贵族公子沦落成落魄庶民,失去了家族财力、势力和封邑。
从大富大贵到平民百姓,政治地位断涯式的下降,遭遇此等挫折的郤缺却从不怨天尤人,也不颓废消沉。
郤缺与妻子搬到了乡下,过着下田劳作、粗茶淡饭的日子。
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还经常帮助乡里乡亲的,为人谦虚,待人有礼。很快,关于郤缺极贤的名声便传开了。
胥臣听闻后,便微服私访调研来了,这个工作作风真没得说。
胥臣见到了正在田间劳作的郤缺,也见到了郤缺的妻子正给郤缺送饭,小俩口互亲互敬的样子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样子,就是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最早就是形容郤缺夫妻两人的,成为这个成语的典故。
然后,胥臣走村入户,听到的都是关于郤缺德才兼备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