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k小说网

三K小说网>风流大宋之杨宗保 > 第343章 北归的苏相(第3页)

第343章 北归的苏相(第3页)

苏轼的一生,从未对于人生放弃过期待,也始终未放弃过为民请命的“入世”之决心。

而在这次秦刚的反复鼓励与用心策划之下,苏轼则彻底燃起了复出济世的坚定决心。

事实上,在赵煦的“建中”决心之下,足以调和章惇、蔡卞等人政治路线的名望之臣,如今也仅剩苏轼、范纯仁等硕果仅存的一两位,而苏轼更是有了一股“舍我其谁”的雄壮信念。

所以,在终于接到最初的北归赦令之后,苏轼便按照当初与秦刚定下的策略,由弟弟苏辙前往靠近京城的颖昌县,以吸引朝臣的主要注意力,而他却以最快也最不为人所知的海路快速北上,先一步回到了宜兴等待。又在进一步的赦令中,极速地回到了久违的京城。

次日,朝廷再次来人到宜秋门南园宅子宣旨:

朝散郎苏轼,再复翰林侍读学士与端明殿学士!

同一日,城南,中太一宫。

秦刚来到这里时,倒是一下子想起了绍圣元年那次正月里的士子诗会,当时诗会的组织者赵期,后来也考中了那榜进士,官授机宜检校文字,留在京城为官,如今已经在秘书省内做了秘书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无论是秦刚初时辞官的落魄之时,还是之后长短的飞黄腾达,这赵期但凡听闻其入京,都会及时送来过拜帖、或者是亲笔的书信问候,前无冷落嘲讽、后无攀附巴结,倒也是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而那时的岑穰,虽是考中了榜眼,但却仕途不顺,幸好这次因为义乌一事重逢,在解决了胡氏父子之后,秦刚有意提议让他在义乌乡间试行“蓝田乡约”的推广。这实质也是他在海南岛与苏轼夜谈大略中的重要一步。

如果岑穰真能不负他的榜眼之才,能在这一步中展示出他真实的个人才华的话,秦刚自然会对其另有大用。

秦刚正在出神之际,却是有一个道童走来,恭恭敬敬地行礼问道:“请问来者可是秦居士?贵客在东三殿里厢房等您。”

秦刚点点头,便请这道童走在前面带路。

在东三殿里厢房等着他的,是便是当今宰相章惇,他于上午带着家人来中太一宫焚香敬神后,便就在这东三殿里暂时休息了。

而秦刚却是下午去南城外郊游,然后回程时也“非常凑巧地”在中太一宫里临时歇脚。

偌大的中太一宫,光出入的宫门就有好几处,在如此悄悄地刻意安排之下,秦刚与章惇的这次会面,几乎不会被外人知晓。

赵煦想恢复左右相的想法,秦刚提前通过章楶传递给了章惇,也是以此释放最大的善意,而关于拟由苏轼出任右相的意思,也让他们堂兄弟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其实对于今天的章惇而言:继续坚持所谓的“新党至上”的大旗,已经变得十分地虚幻且不切实际。

在新党内部持续多年的内斗中,吕惠卿被他们联手打压抛弃,蔡卞、蔡京早就与他貌合神离,更不要说曾布已经自成派地始终与其针锋相对、判若水火。

“子厚,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啊!”

堂兄的这句奉劝,终究是让章惇下定了决心。

其实,他投注于秦刚身上早已不是第一天了,按理说,从最早对秦观等人继续南贬一事的网开一面,再到后来主动对海事院开衙的支持,包括前次大赦名单里又特意加进了秦观、黄庭坚起,他就已经为自己接下来的政治路线想好的轨迹。同时,面对着日渐有着自己主意的天子,他也明白:终究会有苏轼回到朝堂这一天的。

其实,相对于目前还在世并也已经内迁的范纯仁,他还是更倾向于接受苏轼的回朝。

“世人对老夫与子瞻的关系多有误会啊!”章惇在秦刚坐下来,又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开口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政见终有不合,相交向来莫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