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内一时间陷入沉默中。
“臣认为,现在两国和平,已然是大势所趋,请陛下圣裁。”
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浑厚有力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宋朝的右相赵鼎。
赵鼎此话一出,基本上已经拉开了两国议和的大幕。
有人说,其实赵官家已经想议和了,只是这种事不能官家提,得以为德高望重的臣子提。
万一后面议和出现了问题,不能损了官家的威信。
这种操作,大概是古代政治层面的基操。
在场的官员如果连这一点风头都看不出来,也没资格站在大殿内了。
“两国交战十数年,我河北屡受战火牵连,白骨累累,家破者不知凡几,朕每每念及此,心痛不已,夜不能寐。”
“向往安定的日子,是大势所趋,重建美好家园,是百姓最朴实的心愿,朕又怎敢违背天下人的意志?”
“大宋内部,依然还有贪官恶吏,不知在何处欺压百姓,朝廷当以百姓生计、安康为己任。”
说到这里,就停顿下来了。
沉默了一小会儿,大臣们意识到赵官家的话说完了,连忙齐声道:“陛下圣明,天佑我大宋永昌。”
“带金使下去歇息吧,好好款待。”
“是。”
说完,赵官家便起身离去。
群臣的心也安定下来。
赵官家仿佛什么都没说,但其实已经说得够多了。
甚至当场表达了同意议和,只是委婉地表达。
这就是所谓的小事当众说,大事私下说。
议和大事,当然不能当中说。
当中说,陷入双方提条件的细节里,岂不是乱了套?
皇帝带着帝国的宰相和百官,跟金国使者商议议和细节,皇帝一言九鼎,当众商议这种事说出来的话是没有回旋余地的。
所以,接下来的一顿操作就明朗化了。
大臣们派专门的人谈细节,谈到赵宁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