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事情顺利的话,太子爷的舅舅,是靖南侯,太子爷的泰山,是镇北侯,太子爷自己更是坐镇东宫,有着国本的名位,简直不要太顺当。
但郑伯爷清楚,他越是可能这般顺当,他就越不可能顺当起来。
毕竟,
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在自己在位时,坐视一个这种级别的继承人存在。
说句不好听的,若是真的那般,凭借太子的力量,他真的可以直接清君侧或者玩“玄武门”了,反正南北二侯都在自己身后,大燕最强的两支兵马都支持自己,同时自己还是储君国本,再向百官许诺以后的温和政策,那燕皇真的随时可能变太上皇。
站在台子上的太子,双手负于身后,仿佛随时可能要被风从台子上给吹下来,但他还是朗声道:
“陛下口谕,准平野伯马背听宣。”
马背接旨,本就是殊荣的一种,就算是在乾国,也是这般的,功臣名相入京,为了表示对其的礼遇,自然得免了跪这一条,否则一路宣旨一路跪,太破坏气氛。
郑伯爷拱手道:
“臣恭请圣安。”
太子爷抱拳对着皇宫方向:
“圣躬安。”
随即,
太子面向郑凡,
道:
“平野伯为国立功,命太子御前接驾,直入宫门。”
意思就是,让太子为郑伯爷带路。
“臣,谢主隆恩。”
接下来,
太子骑上了马,走在前面,郑伯爷骑着貔貅,跟在后头。
前有皇子牵马,后有太子引驾,这份殊荣,可谓空前。
入城时燕皇旨意中说要“千金市马骨”,他确实是这般安排的。
可能这次平野伯入城在热闹上,没有上次六皇子大婚那般夸张,但规格,却显然更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之后几年,京城百姓但凡提起平野伯,都不得不顺嘴提一句今日平野伯入京时的风光。
而五皇子,也在此时算是交差了,没再继续牵马,转而退到后头跟着的一辆马车上去了。
马车内,四皇子正坐在那里剥花生吃,见老五上来,笑道:
“腿脚还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