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洞察人心,弟子才疏学浅,辜负先帝教诲,现世态瞬息万变,弟子心中一片混沌,不知如何才能重振大汉的辉煌。”
“实则,不仅bixia困惑,天下许多人同样迷茫!”
管宁忽然轻笑,说出让刘禅惊讶的话。
而更让刘禅惊讶的是接下来的话:
“其实,就连老夫对这个世界也是一片茫然,满心疑虑,今日正巧可与bixia一同探寻!”
"昔日老夫于辽东传授魔法知识,有学徒询问,世间生灵,其本性为善,抑或为恶,当时老夫未能给出答案。如今陛下已过三十,身为天下闻名的贤明君主,不知陛下对此有何见解?"
刘禅听见管宁的提问,眉心骤然一紧,未曾料到他会提出这样的谜题,令他一时手足无措。然而,他终究坚定地回应道:"吾曾闻智者荀子言,喜好憎恶、悲欢离合,谓之情欲,故人性本恶之论也成立。"
刘禅此话引用荀子的哲学,他自身的奇特经历使他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贪婪是人的本质,因此它是原罪的根源,同时亦是诱发邪恶的源泉。然而,为了生存,人们又不得不保有这份贪婪之心,这就是人性本恶的有力证明——生存、欲望、贪婪,构成了人性的黑暗面。
管宁静静聆听刘禅的观点,未加反驳,反而频频点头。待刘禅说完,他接着说道:"既然陛下陈述完毕,老夫也愿略表一二。陛下所言非虚,老夫无可辩驳,但也有事实想提,譬如丞相诸葛亮!
"陛下认为,丞相为人如何呢?"
"丞相通天晓地,才华出众,是世间公认的贤能之士,更是我大汉的。。。。。。"
提及诸葛亮,刘禅满怀敬意。汉国的繁荣与百姓的安居乐业,都离不开这位丞相的贡献。若非他一手掌控朝政世家,一手支援边境战事,大汉的人民不会过得如此安逸。传闻西川已有民众为诸葛亮建立生祠,而诸葛亮欲上书谢罪,却被刘禅以未见此事为由退回,尽管内心有几分嫉妒,但他绝不做违背民心的无耻之举。
然而,刘禅的赞美还未尽,就被管宁打断了:"老夫问的是他的品行如何?"
刘禅沉默片刻,接着抬头道:"丞相诸葛亮,是当世的典范。若朝臣皆有其一二品行,国度必可长治久安!"
刘禅这番话发自肺腑,毕竟如诸葛亮般始终坚守正道,未曾萌生异志的人,寥寥无几。即使他曾有过瑕疵,但他的初心始终是为了国家,未曾有过丝毫背叛的念头。不仅是他自己,他的下属乃至继任者,都必须秉持这份信念,自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做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管宁微笑点头,继续问道:"那么,诸葛亮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这。。。。。。先生是在说人性本善吗?"
"不,阁下毋须揣测,这仅是单纯之问,孔明的本质是否善良?"
"。。。。。。善良!"
"很好,老夫尚有第二问,曾有人为篡夺权势,攀附魔导士王甫,勾结宫廷法师,滥杀学派弟子,引发禁术浩劫,更枉杀魔导士郑飒、董腾等人,此人品行如何?"
"老先生所指。。。。。。"
"阁下只需评断,此人此举,品行是善?是恶?"
"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