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都说到这里,吴太后也不再多想,别看自家儿子年纪轻轻,但能扶大明之将倾,能力是得到朝内外的认可的。
“全凭陛下作主便是,我一妇道人家,就安心等着抱孙子了。”
吴太后笑着起身道:“既然人都回来了,该用膳了。”
最近都是一家人一起吃饭,其中自然包括孙太后和两位嫂子,而朱见济开学,朱见深也被扔去了学校,再加上京城工坊复工,钱氏和周氏多会在坊厂里解决饭食,因而吴太后也没有再等。
当前京城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原材料供应,京城的各种布料的价格也因此处于一个较为平价的状态,这还是因为朱祁钰限制了坊厂,否则连带南方的松江府都可能造成冲击。
这样的动作还算不上宏观调控,仅仅是朱祁钰的一些微调。
朱祁钰对大明工业化采取的是轻重并行的方式,当前为主的,自然是轻工业,也就是普遍的手工业和小作坊。
轻工业所代表的便是百姓生活所需,这方面可不仅是工人,很多还是农民糊口的活计。
盲目发展重工业,而造成轻工业空虚的结果,便会走上后世苏联的道路,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百姓生活物资紧缺,供应紧张。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朱祁钰这方面有些贪心,那就是把大明发展成全产业链的国家,至少在他这一代,也要把底子给打好。
当然,现在朱祁钰限制的是自己的工坊,可是大明其他商贾的坊厂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也正因如此,大明的小作坊也逐渐兴起,面对着海内外的市场,再多的小作坊也填不满,从而让不少地方的农户都多了项收入。
等到朱祁钰他们用完膳,天色渐渐沉下来的时候,钱氏和周氏才从制衣坊回来。
新年之后,制衣厂的主要订单其实是来自于朝廷。
有了新的技术,朱祁钰自然要安排一下给大明士兵添置些新军装,光是这订单,其实就已经足够制衣厂稳定运营。
饭后消食,自然是在客厅之中闲聊,而钱氏和周氏她们刚回来,自然也要向两位太后请安见礼。
“辛苦了。”
孙太后招了招手,让两人入座,问道:“坊厂现在是不是很忙?”
闻言,钱锦鸾点了点头,道:“兵部衙门下了订单,厂中机器也刚调试完毕,今儿已经安排好了纺织规划,之后就不会太忙了。”
这话不仅是对孙太后说,其实也是向朱祁钰汇报。
有着蒸汽机的加持,至少在纺织这一方面,问题不大,而京城庞大的女性人口,也能满足绣工的数量。
“那便好,先坐下喝口水,暖暖身子。”
孙太后对于钱锦鸾其实有些愧疚,这愧疚来自于自己拿不成器的儿子。
“谢娘亲。”
钱锦鸾和周氏再次行礼,才坐到沙发上。
“今年新招女工应该更多吧?”
有了孙太后的开头,朱祁钰适时开口问起了工作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