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是自己女儿带回家的,看着年纪不大,陈循也就随女儿去。
而蕾娜和察拉在府中也是听话懂事,倒是让陈循的妻子生起了母爱,自己儿子远在湖广,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样的感情总是需要寄托。
“回来了?”
陈循下了轿子,站在门口等着两个孩子,等到对方来到近前才开口。
“尚书大人。”
蕾娜和察拉同时朝着陈循行不同的礼节,异口同声后,由蕾娜主动道:“今天的春联卖的差不多了,怕误了饭时,就收摊回来了。”
对于两人要去摆摊,陈循本来是不认可的,甚至连陈母也一样,陈家也不缺两副碗筷,没必要让孩子去摆摊赚钱。
可陈凝香执意,对于十分有主见的女儿,见也不是什么大事,父母自然就顺着。
名门贵族的饭点是固定的,所谓钟鸣鼎食,便是如此,寄人篱下还误了饭点,现在可没有便携通讯提前告知,所以是很失礼的事情。
蕾娜知道这些,所以掐着点就回来了。
“那便好,快些入府。”
陈循点了点头,虽然两人是以前的蛮夷,但太祖都说了,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更何况,华夷之辩中,内夷檄就有言: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
前者便是出身异域,却心向中国的人,不应该归类于蛮夷,而那些出身在中国,却背弃中国,反而投靠外国的,那就不该归于中国。
这类论述已经脱离了种族概念,十分符合后世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框架。
不以血脉长相区分,而是看齐心向,向中国者,那就是自己人,向外者,那就是内夷汉奸。
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这便是唐末文人看着支离破碎,内忧外患的王朝,发出即将国破山河碎的悲鸣。
因而,对于蕾娜和察拉,陈循的接受度很高,其中当然也有圣人执政方针的作用。
人一旦上了年纪,对于儿女辈的多会小心翼翼,而对于孙女的,则是宠爱,似乎能从对方的身上看到儿女小时候的模样。
入府,就有下人上前想要接下察拉背上的竹篮,不过被察拉躲开,而蕾娜立马向那下人解释。
陈循将这些看在眼里,挥手让下人退下,他知道,察拉并非不会表达,只是单纯的官话不熟练而已。
“老爷,膳厅已经备好饭菜,夫人唤您快些过去。”
一个婢女莲步到陈循面前,垂首说道。
“不是唤老夫,是唤那两个娃娃吧。”
陈循咂了咂嘴,看向那要去放东西的两人,自家夫人近来就这样,心就放在两个孩子身上。
自家老爷这么调侃,婢女也不敢回应,只能低着头不说话。
虽然这么抱怨着,但陈循也仅仅是把双手背到身后,站在原地没有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