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
【引用原文:
乌云厚重如城,自中间透出一线光。
好似天裂。
雨水洗净全身,他有了结论。
不是杀得太多,而是杀得不够。
洪范心中一时明朗。
——289】
乌云被光破开,洪范通过击杀四个刺客的过程冷却自己的心,最后思考到答案。
Tobe,ornottobe?
义在利先,乃至在生存之先。
而在之前,洪范回馈家族、要制造火器、想给学不了武道的人开一条路,其实都与他此时的答案呼应。
这一卷的一大目的,就是标定洪范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正好在洪范明了内心、做出回答的当天,他知道了敖知弦回来,要布局杀她。
正是这个答案,让洪范不再那么利益至上、排斥死亡,以至于对选择死斗的苏佩锋也有了感同身受,因此接战(苏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继续当自己的天骄)。
所以从头到尾,折磨洪范的并不是悲伤。
前期是恐惧,后期是内心的道德拷问。
······
这地方出了这误解,不是读者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构思这段的时候,我认为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太多了、情绪太细了,这不是网文的路子,不能这么写。
到时候大段大段洪范内心戏、自我辨析,一定会导致很多读者厌烦,觉得水、没意思,妨害节奏。
当时我还和运营官说,网文大部分读者看个乐子,很多甚至是跳读的,这样剖析人物很不讨好。
所以我考虑再三,从洪范回西京开始尽量用白描手法,回避心理描写与描述,把洪范心里的变化和自我拷问作为暗线,并加了许多象征和特别的比喻来暗示指引。
譬如倒映的脸像李鹤鸣、天裂这些是象征。
譬如盘旋击杀华安的时候“好似一头等待就食的秃鹫”、丧家犬,这些是特别的比喻。
我当时的想法很理想化。
就是说看得细、对文字敏感的读者能看明白,或者哪怕部分明白,他们会觉得有余味,觉得这些章回里带着一种隐性的情绪流。
而不喜欢这些的读者就单纯当做复仇桥段看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