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道笑了,见他年纪小,觉得有趣,道:“来向我求画的人多了,却鲜有人能带走寸墨,我瞧你有趣,想听你说说,缘何求墨?”
裴少淮如实道:“小子的老师过生辰,小子替老师求画。”
“原来又是一个拿我画作去巴结他人的,好没意思。”
吴老道一下子没了兴致,提起渔具顺着台阶往下走,边走边道,“我看你年岁小,不同你计较,你早回去罢。”
拒绝了裴少淮。
“老师说过,先生的《采荷》,妙不在荷,亦不再那半舟,而在仓皇而出的河鹭。”
裴少淮在老道身后道,“老师是真的喜欢先生的画。”
吴老道往下走的脚步停住了,显然,这句话说进他心里了,反问道:“他是个懂画的,既如此,他为何不亲自来求画?”
裴少淮娓娓而道,说明了夫子的不便,最后道:“夫子于我有蒙教之恩,小子心切,故此莽莽来了,还望先生体谅。”
“你可知,我画得最多的,是险山奇木。”
“小子知晓。”
吴道子问:“你的老师既是因山而疾,缘何还要求山图。”
裴少淮应道:“夫子言,错不在山。”
吴道子继续快步往下走,半晌,才远远道:“下回休沐,再来取画。”
小老头清亢的声音,在山里回响。
“小子谢过先生。”
吴道子石阶小道上挥挥手,不一会,树木掩住,不知去了何处垂钓。
半月后,裴少淮拿到画作——半部青山苍翠,半部山石险峻,却融成了一体,石壁上,一棵苍松牢牢抓住山石,可见盘根交错,又见郁郁葱葱。
裴少淮再次叩谢吴老道。
吴老道言:“快去罢,可不兴再在道观门口背书了……我最怕,就是背书了。”
有趣得很。
……
……
段夫子生辰那日,他所教过的学生——徐望、徐瞻、徐言成,裴少淮、裴少津,还有最年纪最小的小言归,一一上前叩头贺寿,送上礼件。
只有徐、裴两家人,未请外人,自然也没那么多讲究。段夫子每接到一件礼物,便拆开同大家一起分享,不再像往日那般严肃,脸上一直笑呵呵的,很是高兴。
不管是徐瞻送的梨花醉,津哥儿送的手握玉貔貅,还是小言归亲自捏的寿桃,他都很喜欢。
裴少淮送上一幅画,段夫子徐徐展开,才看一半,未露落款,他便认出了这是吴老道的笔法,啧啧赞叹道:“难得难得,竟是吴先生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