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举出了一个例子,例如2355100077223630这些数字,不懂的人看着一头雾水。但是解码之后,就是“我一月回”——
每四位数字代表一个汉字,2355对应“我”、1000对应“一”、7722对应“月”、3630对应“回”。
群臣见到这种用数字传递消息的方法后,感觉极为奇妙,对提出这种办法的皇帝叹服不已。
如果这种加密方式能实现的话,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泄密可能,可以说无限降低。
甚至信鸽传递的消息也更多,这些数字能够写得很小,方便绑在信鸽腿上传递。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样传递的消息不直观,需要有专门的情报人员,负责加密和解密。
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好办法。可以在加密后,传递机密消息。
所以他们群策群力,解决这种加密方式所遇到的问题。
最难的地方是重码,所以有人提出,换一种汉字和数字的对应方法不就行了。但是一时之间,没有人能提出比四角号码更好的对应方法。
有人提议用部首检字法对应,提议把0001对应“一”、0002对应“丁”、0003对应“七”……按照部首和笔画,一个字一个字排下去。
这个办法,类似后世的中文电码。这种最初由法国人制定的对应方法,在后世一直被沿用下去。
但是放在大明,毫无疑问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有四角号码检字法的情况下,所有人都觉得这种无理码实在太难记了——
难道要让每个情报员,都背下几千个文字对应的数字码?
他们都认为不如在四角号码的基础上修改,把重码的字另外排,让情报员只需要背诵重码。
朱由检同样也赞同这点,他的想法是这样在培养情报员和检字员的时候,是用一套体系。未来情报员退役后,能够很方便地转为检字人员。情报员不足的时候,也能从检字人员中挑选。
所以,交流之后的意见是,优化四角号码检字法,尽量减少在规范字中出现重码。
实在无法避免的,则用周围空缺的、没有对应文字的四位数字,对应那些重码。
不属于规范字的,不设定四位数字对应。
例如8073对应的“公、衾、食、饟”四字,可以规定8073对应最常用的“公”字,“衾”和“食”两个字用周围的8072、8075对应。
“饟”字因为不常用,而且可以用“餉”字替代,被群臣踢出了规范字。原本根据十三经制定规范字的做法,也因此得到改变——
十三经中笔画很多的生僻字,大多在重新制定规范字表时被踢了出去,用别的字替代。
这些非规范字,后来在收录所有文字的字典中,根据四角号码检字法,设置了五位数字对应。除了专门钻研文字的人之外,很少有人了解。
朱由检同意了这个办法,继续让张瑞图、孟绍虞牵头,对四角号码检字法进行修缮。
同时他再次提出,一定要在规范字里面挑选出常用字,尽量用常用字传递情报。这样情报员的培养,应该会容易点——
目前的七千多规范字,对情报员来说记忆量还是太大了,培养成本很高。如果能降低到掌握两三千常用字,要求就低多了。
朱由检要求用密码发消息时,尽量使用常用字。
甚至,他还提出了更改一些字的偏旁,用以减少重码。
例如把“食”字作为偏旁时简化为“饣”,“言”字作为偏旁时简化为“讠”。
用改变字形的方式,减少重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