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给大明生员安排的高考,或者说是考研。让这些人除了考举人外,还有一条出路。免得闲着没事,在乡里面闹腾。
至于这些人学习毕业后,会有什么出路。兵部的文职军官,还有内廷的宫外四监和太医院,可是一直在招太学生。
只要他们愿意做,大概率有个官身。
张溥对这些出路,自然是看不上的。但是他却不得不认同,这是一条出路。对很多考不上举人的秀才来说,有机会得到官身。
所以他担心的不是没有人考试,而是应考的人太多,京城忙不过来:
“天下秀才五六十万,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应试,也有五六万之多。”
“学生担心京城无法承担,太学也扩招不了多少人!”
这确实是个问题,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让各地分流,说道:
“南京太学可以同样扩招。”
“还有京城师范学堂、天津海军学堂、锦衣卫安全学堂、内府监工商学堂、少府寺文思学堂、翻译总署外国语学堂,都会一起招生,举行联合考试。”
“这些学堂都是大学堂,学生可称为大学生,和太学生相仿。”
“未来毕业之后,有机会在各衙门任职。”
“如果毕业后还能通过礼法数算考试,允许从从九品做起。”
把自己之前设立的各种学堂,一起放了出来。
这样既给了生员出路,也解决了这些学堂生源不足的问题。
至于生员愿不愿去这些学堂,那就看他们的选择了——
给了出路都不愿去,那就是自己活该。
张溥听着皇帝的做法,感觉皇帝确实真心在为生员考虑,在给他们出路。这让他的心中,对此感慨万千:
有这样一位好皇帝,是大明生员的幸事,但是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却又称得上不幸。
因为生员都去忙于考试了,自然没多少人闲着闹事。他这样的生员领袖,也没有了以前的地位。
不过想着皇帝对自己的看重,张溥对所谓生员领袖的身份,也没那么怀念。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更想进朝廷任官,真正成为卿相。
所以他主动配合,帮皇帝完善这个构想。
在张溥的提议下,朱由检决定让各省提学对参加联考的生员进行初选。并且在南京设立各个衙门的大学堂,同时允许各省组建。
各地有名的书院,也可以在开设专业学科、获得礼部教育司认可后,获得大学堂身份。
它们会和京城的学堂一起,招收各地生员。
这些学堂的开设,虽然主要是给生员出路。但是各种专业学科的建设,也有推广科学的用意。朱由检让张溥利用《大明学报》,引导各个学堂的学科建设。让科学的“分科之学”,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都商定了,朱由检才在最后提到光禄寺的事情,说道:
“朕安排了一些舆论监督员,对光禄寺的案件监督报道。”
“张卿在《明报》设立之后,同样可以加入。”
“朕会让内府监安排一位内侍加入《明报》,如果张卿遇到什么为难的地方,可以让他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