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很小,宽不到一米,长一米八左右,房间两边的墙皮已大片剥落,露出里面的青砖,虽然几天前打扫过,但还是隐隐有一股霉味。
正前方约齐大腿的位置放着一块木板,大小像一扇小门,搭在两块突出的砖块上。
这块木板可以躺在上面睡觉,也可以当凳子坐在上面。
在门板上还放在一块更小的木板,范宁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这块小木板应该是桌子,他将小木板拾起,搭在面前的两块砖头上,坐下后正好齐胸,这块木板有着厚厚一层油光,随处可见墨汁留下的污渍。
想到墨汁,范宁一抬头,只见头顶上挂着一只很陈旧的篮子,他从钩子上取下了篮子。
篮子里东西不少,有砚台、一支新笔、半块残墨,大半支蜡烛,一块火石,两张糊名用纸条,一瓶浆糊,还有一只盛清水的竹筒。
这时,一名士兵拎着水桶走来,冷冷道:把竹筒放在桌上!
范宁连忙将竹筒放在桌上,士兵舀了一瓢清水,注满了竹筒,随即又道:可以把蜡烛点起来。
范宁点亮了蜡烛,房间里顿时变得明亮起来,他心中也有了一丝暖意。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天色已麻麻亮,这时,所有的考生都已入场,士兵将考试院大门轰然关闭。
每条巷子由两名士兵和一名监考官负责,在巷子尽头范宁已经准备很久了,略一沉吟,范宁在稿纸上写下了他的议论文。
虽然宋朝的议论文并不像明清八股文那样拘泥于格式,但在科举中,一般都会开宗明义,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没有办法,审卷官要面对成千上万的卷子,一般不会有太多耐心仔细帮你推敲,一般看到一半,考生还在啰啰嗦嗦,不知所云,这种卷子就直接判死刑。
必须在开头两三句话就抓住审卷官的眼球。
范宁之前至少准备了三个方案,他一直拿不定主意,这一刻他最终决定,用朱熹的注解来作为自己的开头。
《春秋无义战》
《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
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夫所谓义战者,必其用天子之命者也,敌国相争,则无王矣。
人称之斯师也,何义哉
此《春秋》尊王之意,而孟子述之以诏当世也。
盖曰,夫《春秋》何为者也,夫《春秋》假鲁史以寓王法,拨乱世而反之正,如斯而已。
.........
范宁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写了一千五百余字,停下笔,他估计一下耗费的时间,居然只用了大半个时辰,这让范宁颇为得意。
但一气呵成的只是创意,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必须不断的修改,精炼,千锤百炼才能成功。
范宁又沉下心,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起来。
.......
‘当!当!当!’
钟声响起,午休的时间到了,士兵开始给每个房间发放午饭。
午饭非常简单,每人两个萝卜丝绞肉馒头,一碗菜汤。
这也是考试院最让人诟病之处,这顿午饭外面最多卖八文钱,就算三顿也才二十几文钱,可考试院居然收每人百文钱的午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