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k小说网

三K小说网>风流大宋后宫 > 第486章 蕃官(第2页)

第486章 蕃官(第2页)

按理说,大宋一贯十分提防对蕃官蕃将,既担心他们的忠诚度,也忌惮他们背后的部族势力,所以基本不会授予蕃人以知州、都监这样的实职官位。甚至在同等或稍低官阶的情况下,明确汉官仍高于蕃官。

不过,高永年却不同于那些出身蕃部首领的世袭官员,他早早就离开了麟州部族,完全是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与军功逐级晋升,才正式进入了汉官序列,而且还能利用他通晓蕃情的特长,为宋朝抚纳部族势力、征募蕃裔兵士。所以,传统的限制条件就不会用在他身上。

此刻的高俅也得出结论:高永年能做到知岷州的位置上,说明他的军功不低,而且一定善于打仗。但是如今在那么偏远的地方任职,这次还捞不到仗可打,则说明他并不受童贯与王厚的待见,这才想办法找机会来接近自己。他倒是初来西北,手头缺少可用的人,关键的时候提携一把,好过事后的各种拉拢。

所以,高俅认真地看了看眼前这位身强力壮、头发略卷的蕃将汉子,点点头道:“本官明日就将南下河州,这过去的路上,高将军一定十分熟悉。如果可以的话,本官就去向童大帅讨个人情,麻烦将军引个路如何?”

高俅这便就是接受了高永年的效忠,一下子让高永年激动得连连说好。

待回了席面,高俅便顺口问起了高永年此人。童贯本来就不喜这个蕃将,他的手下能用的武将多了去,也就乐得做个人情,正好让高俅把他从熙州带走。

王厚倒还热心推荐了一下:“高管军问的此人倒是正好,此前平定青唐时,高永年就是当时的蕃兵总前锋,沿途路线、地理人情都算得上熟悉。这次收复青唐之战,正好可以让他从岷州再调些蕃兵,帮管军在前面开道拔卡,的确用得上!”

次日一早,高俅便以战事要紧为由,直接就向童贯、王厚辞行南下。

而这次正好由高永年带的蕃兵一路护送,倒也省得熙州再另派他人。

河州那里的刘仲武自然也是提早知道了前来的高俅,为表示重视,已经提前派出了迎接的队伍,就在高俅一行离开熙州没多远的地方就遇上。

刘仲武知道高俅是个重情重义,善待故人的性格。高俅最早在苏轼门下任过小吏,所以就算是蔡京坚持打击迫害所有的蜀党,但只要是苏门后人,包括秦观之子秦湛,都能得到他的善待与极尽可能的帮助。包括在赵佶让他们商议对秦刚的处理态度时,蔡京、童贯都建议直接定为谋逆大罪并公开惩之。但高俅却指出此事关系到元符太子,一力说服赵佶采取了隐匿不表的态度。尽管不少人向皇帝埋怨高俅过于看重个人私情,但是赵佶却反倒是十分欣赏高俅的这一秉性。

所以刘仲武派出迎接的带队人是河州兵马副都监李二铁,正是秦刚当年从保安到环州的亲卫队队长,之间也曾多次护卫秦刚往返京城,算得上是高俅的一个旧识熟人。

当年秦刚离开陕西后,大部分绿曲兵都随赵驷留在了这里。无论是种建中开始专心打造的种家军,还是后来折可适来到环庆路改造训练的新折家军,包括后来王厚自己手下的王家军,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这些绿曲兵的巨大价值,纷纷许以特别饷银、优厚官职,竟相聘用。其实这也正是秦刚将他们留下的真实意图。

绿曲兵中的十几个队长,包括后来童子营里的军事课学生,如今在陕西各路,都已经成了各军伍中的骨干。他们所缺的,只是像刘法、苗履、刘仲武等人的做官资序,但却是真正改变了如今西军的主要作战战术与精神面貌。

李二铁是赵驷的心腹,更是绿曲兵的老人。赵驷受伤回京,再去筹备水师之后,他便基本上成为了绿曲兵在西北的主要核心。

李二铁明白自己的核心责任是什么,所以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个性,既没有与风头正健的王厚走得太近,也没有过度依附这里任何一个边帅。因为一直要照顾那些过于年轻的童子营武学学生,所以他自己的晋升之路并不是很快。直到去年,才升到正八品的大使臣序列中内殿承制,被派到河州这里担任兵马副都监,做了刘仲武的副手。

不过,老绿曲兵讲究的却是出身,即使有人做到了更高的诸司副使,可只要见到了神居水寨出来的李二铁,还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二铁哥”!

果然,见到李二铁的高俅非常兴奋。之前见过的童贯毕竟算是上官,后面见到的地方将官,都如高永年一样对他多有巴结。唯有这时,才算是见到了正儿八经的旧识,说起话来,也是多了几分的精神气。

接到了高管军,李二铁同样每隔十里放回一匹快马,去河州向刘仲武报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熙州到河州的距离不远,只是道路曲折难行,大队人马一直行到了天色将暗之际,这才远远地瞧见了城墙。而此时的刘仲武已经率领所有的部下,出城十里相迎。

到了这里,高俅便算是完全到达了自己的地盘,从现在开始,他便成为了皇帝的唯一代表,监督着边境大将的所有军事行动,并有着最终的决策与改变之权!

各种繁琐的迎接拜见礼节按下不表,最后刘仲武还是将高俅请入正厅,并留下了李二铁以及这次一同前来的高永年,共同商议接下来要开展的大策方略。

高俅路上虽然也向李二铁及高永年询问了不少青唐人的现状,但是他清楚自己不懂兵事,便直接对刘仲武道:“刘合使熟知边事,又是此时陛下钦定的陇右之战主将,接下来如何部署行事,可有个大致方略?”

“高监军乃是运筹帷幄之不世帅才,从京中而来,定然也是怀揣致胜之秘诀法宝。只是既然一起议事,那便由刘某抛砖引玉,也算是先向监军汇报一下当前的战前情报。”刘仲武既知现在这个场合无须过分客气,同时又把这段开场白说得滴水不漏。不仅让高俅听得满意无比,就连跟着来听的高永年也在感慨:汉人果然都是玲珑心肠,谁说武将粗鄙,刚才刘将军这几句,便是他们蕃人一辈子都学不会的。

刘仲武就指着案前的地图,细细介绍了这次青唐人反叛的始末与现状:

陇右都护府现辖三州,即由鄯州改名的西宁州、湟州与廓州。此地高寒贫瘠,若是驻守太多军队,当地必然供养不起。所以在湟州与廓州各只有百余官兵,其余都是归附的青唐族兵,只有西宁州留有五千精兵,一是都护府守军;二是可弹压下面各地的机动力量,哪里敢行不轨,便就会遭到严厉镇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