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七有多能闹事,吕端心里是清楚的。
毕竟,在汴京城,第一个被杨七闹得焦头烂额的就是他。
杨四失踪,赵相公把杨七按在代州,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杨知州,接旨吧。这一炷香之内,你若是不拿这圣旨,可就是抗旨不遵了。那本官也就不客气了。”
杨七站起身,走到吕端面前,接过了圣旨。
吕端心里长出了一口气,他还真怕杨七不肯接旨,然后大闹一场,到时候可就很难收场了。
然而,杨七拿着圣旨,幽幽说了一句,却让吕端刚放下的心,又提起来了。
“这旨意我接了。可是当不当代州权知州,哪得看我心情。”
杨七似笑非笑的盯着吕端,道“我若是辞官不做了。相信朝廷的律法也约束不了我。到时候,你们谁又能阻挡得了我回京。”
“辞官?!”
吕端瞪着眼睛,愕然道“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你这么冒然辞官,多年得付出就付之东流了。你舍得?”
在这封建制的社会,辞官可是一件需要有大勇气的事。
一万个官员里面,只有那么一两个读书读傻了的家伙,才有勇气去辞官。
毕竟,权力这颗诱人的果实,可不是谁都能抛的下的。
杨七随意的挥了挥手,笑道“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你说的那是庸才。我从读书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用了四年。而我,过了今年三月,也才二十岁而已。
辞官不做,过个两三年,给赵相公送点钱,到时候重新复出,轻而易举。
我还年轻,等得起。”
杨七这话是狂妄了一些,但是吕端不得不承认,杨七说的句句属实。
人家是少年天才,得官容易,所以舍弃起来,也不会太难割舍。
赵普贪财之名,朝野皆知。
如今赵普身体康健,再挺一个两三年肯定没问题。
以杨七和赵普的关系,到时候,送点钱,复官还真是轻而易举的事。
就算赵普不肯帮忙,人家也能靠着萌补的方式,重新进入官场。
因为人家还有另一重身份。
勋贵。
吕端就像是吃了死老鼠一样,心里不自在。
他从十岁发蒙,一直熬到了二十五岁,才考中了进士。
如今他官居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