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山里消息不灵通,荀氏全族都迁去并州一年多了他才刚刚得到消息,要是早知道叔父已是一州牧守他肯定扔下那骗子拔腿就走。
他出远门和其他族人出远门一样都是为了躲灾,不是从此寄情山水不问世事,就是不小心躲的太远消息太不灵通没能及时跟上族人的脚步而已。
区区三五年没有见面而已,哪里就到牵肠挂肚的地步了?
荀晔:……
对不起,爹,是伯父太毒舌,不是孩儿故意坏您名声。
太史慈安静的坐在旁边听这伯侄二人说话,听着听着也回过味儿了。
这位乌有先生的确出自颍川荀氏,也的确是苑陵侯的伯父,不过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二人多年未见,所以苑陵侯略有怨气。
好在苑陵侯是公私分明的人,家事国事分的明明白白,为父讨公道也不影响他出兵支援北海。
这是在为父讨公道吧?
太史慈不太确定,但是事情和他没有关系,他只需要安静听着就行。
北海百姓危在旦夕,只要荀小将军明早能点兵出发,他说太阳每天从西边出来都行。
荀小将军没有无理取闹到要别人承认太阳打西边出来的地步,这会儿只恨和伯父谈话时发挥不出平时的半成功力。
他是出了名的能说会道,为什么在伯父面前会感觉那么尴尬呢?
一定是因为在场只有他们两个荀XX,如果有其他族人在,大家伙儿你一句我一句就能把伯父说的挥袖掩面。
没关系,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剩下的尴尬过些天进京交给阿爹。
他是回魂后第一次见到伯父,感到尴尬很正常,阿爹和伯父是从小相依为命长大的亲兄弟肯定不会尴尬。
晚饭结束,荀小将军安排远道而来的两个人去休息,然后拍拍衣服去军营点兵点将。
张饶睁大眼睛,“救孔融?”
荀晔纠正道,“救北海百姓。”
张饶撇撇嘴,小声嘟囔了一句什么,哼哼唧唧一看就非常有情绪。
荀小将军很有耐心的问道,“张大帅和孔北海有仇?”
之前俩人起冲突挨揍的是孔融,怎么他们张大帅这么大的反应?
不等张饶开骂,旁边的徐和先替他解释,“将军,那孔融毫无识人之明,在他眼里出身大过天,世家子都是好的黄巾军都是坏的,满口之乎者也就知道说些听不懂的话,救他还不如等人死了直接派个人去当北海国相。”
说句心里话,他认为百姓可以救,孔融就算了,救他还不如让他死在乱军之中。
相信老大也是这么觉得。
“没错,救他纯属白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