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会有宦官专权的问题呢?
朱元璋建国之后,为集权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然而,宰相专权问题解决了,却产生了新的宦官专权问题。
废除宰相制度后,政务总得有人处理,于是朱元璋设立了‘内阁’制度。
内阁大臣由翰林院的大学士担任,职责是先审阅奏章,然后把建议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再呈交皇帝,由皇帝审批,这叫‘批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总之,只有皇帝有决策权,内阁仅有建议权。
朱元璋凭借此制度,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聪慧过人。
但是,人的精力有限,皇帝不可能个个都勤政。
毕竟人都有惰性,并非个个都想亲力亲为。
到朱棣之后的皇帝,很难做到所有奏章都亲自处理。
于是皇帝们开始放权,这一放权,意味着内阁权力增大。
如此一来,到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类似于宰相,比如严嵩、张居正等人,其地位和权力绝对相当于宰相。
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想出一个变通之法,让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替自己做‘批红’之事。
目的很简单,一是自己能轻松些,二是让太监牵制内阁,而太监完全受皇帝掌控。
帝王之术,实则就是平衡之术,这种做法在许多地方也能见到。
明明事务不多,却非要分给不同的人去做,以此达到各人之间的平衡。”
“正统十四年,北方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犯境,边关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送至京城。
消息传入宫中。
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太监王振的怂恿下,
决定效仿先祖朱棣,御驾亲征,以彰显大明国威,击退来犯之敌。”
“完啦!去了就是送人头!”
“可怜于谦了……”
“重生吧,来我大唐,给你一片新天地!”
“明朝皇帝除了开始那几位,其他好像都不太行啊!”
“不知道杰出皇帝朱棣、朱元璋他们自己那些儿孙,会是怎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