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什么?
南朝终于正视大辽了!
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萧德崇心中油然而生。
让他心情愉悦,满心欢喜。
……
白马渡不远,就是白马镇。
这是一个依托航运而兴起的市镇。
算是府界内比较大的商业贸易市镇了。
过去就常年有着数百名坐商,在此经营买卖。
自宋辽交子贸易兴起后,在此谋生的商贾就更多了。
如今,可能已经有上千名商贾在此营生。
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以及雇工、相关官吏、驻军加起来,已超过两万!
这直接使得白马镇的规模,在短短一年内,就扩大了一倍!
此刻,白马镇的商贾们,都已从镇中蜂拥而出,伸长了脖子,看向远方的渡口。
尽管官兵们,拉起了厚厚的封锁线,将人们拦在官道外。
可这依然挡不住,大宋的‘良善商贾们’的拳拳忠君爱国之心!
是的!
随着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在过去半个月的狂轰滥炸。
如今,这开封府的大宋商贾们,就连走路,都比过去硬气了。
一个个开口就是:吾乃义商(仁商)!
为什么呢?
因为我雇了人啊!
按照汴京义报上的文章所暗示的内容,义商们的仁义含量,应该直接和其雇佣的雇工数量成正比!
雇的人越多,此人就越‘仁义’。
于是,在汴京城里开了上百家孙家烧朱铺的大宋皇商孙赐,成为了汴京呼保义,开封及时雨。
因为,孙赐的各项产业加起来,雇工数量超过了一万(当然,是加上了依附孙家正店的脚铺的雇工,但实际上,脚铺是分销商,并不受孙赐雇佣,也不拿孙赐的工钱)。
于是,孙赐直接在自家正店门口,挂起了两面酒旗。
左边的酒旗,写着一个大大的仁字,右边的酒旗,写着一个个大大的义字。
明晃晃的打出了仁义行商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