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王安石变法,外戚、宗室、勋臣,若无实差,那么俸禄就要打折扣,一般是六折,好点的八折,差点的五折。
王安石说,这是和士大夫看齐——我们士大夫没有实际差遣也这样。
气的那些在汴京城当米虫的外戚宗室勋臣们,恨不得食其肉!
现在知道,为什么王安石那么招人恨了吧。
回想着朝会上的事情,赵煦就走到了屏风前,提起笔将今日的关键记下来。
知延州赵卨!
这是个种地小能手!
赵煦是在现代才知道的。
鄜延路那种连年征战的地方,在其治下,都能被他种满麦子。
尤其特别的是,作为一个士大夫,他可以和鄜延路的羌人头领们一起坐下来认真谈事。
让那些头领信服他。
这就不一般了。
众所周知,大宋士大夫们特别是赵卨这样级别的很少有这种肯弯下腰做事的。
很多人叫他们做一点实事,譬如工程营造之类的事情,马上就跳起来:此非圣朝优遇儒臣之制!
更让赵煦欣赏的是——以上成绩,是他在元祐时代,反反复复的政策变化中做出来的。
可惜,赵煦的上上辈子,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他也死的很早,元祐四年、五年就去世了。
“看看以后能不能派点太医去……”赵煦想着。
这样一个会种地,肯做事,还能带兵的大臣,六十几岁就死了,太可惜了!
他若是可以多活一年,就能多种一年地。
投入产出比简直拉满!
赵煦正在屏风畅想着,赵卨在沿边等地,给他996种地打麦子的时候。
冯景走到他身旁,低声说道:“大家,臣在御厨,听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嗯?”
“似乎昨夜,文太师请了张宣徽和司马公燕饮,听说喝到了差不多亥时一刻才散场……”
“与会者中,甚至有名满天下的苏轼苏子瞻!”
赵煦的眼睛亮了。
石得一的探事司,这是在积极向锦衣卫转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