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标准100米塑胶跑道的干态摩擦系数通常在0。8-1。0之间。
这一数值是保障蹬地效率与动作稳定性的关键。
而雨天环境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呈现“双阶段特征”。
初始降雨阶段,0-5分钟,也就是刚刚开始——这时候跑道表面形成水膜。
COF迅速降至0。5-0。6。
此时水膜充当润滑剂。
导致足底与跑道的滑动摩擦力下降40%-50%。
根据摩擦力学公式F=μN。
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运动员体重即便是只有60kg时,蹬地时的水平摩擦力也会从约588N降至353N,直接削弱推进力。
持续降雨阶段,也就是5分钟以上——水膜厚度超过2mm后。
COF反而略有回升至0。6-0。7。
这是由于水膜在高压下形成“液压支撑”。
足底与跑道的接触模式从“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但仍比干态低10%以上。
不同类型跑道的抗水性差异显着。
聚氨酯塑胶跑道的排水性能优于橡胶颗粒跑道,其COF下降幅度可减少15%。
而老式煤渣跑道在雨天会完全泥泞化,COF波动更大,已被国际赛事禁用。
莫斯科这边的跑道其实算是新型跑道,排水能力还是不错。
但随着雨势不断增大。
负面效果会跟着出现。
这个时候就不是跑道能解决。
这个时候就开始需要运动员自己的能力。
比如起跑器作为100米的“动力起点”,其安装稳定性直接影响起跑反应时与初始爆发力。雨天环境下,起跑器与跑道的固定强度下降怎么办?
起跑器锚固螺栓的摩擦力因水膜减少,导致起跑器在蹬地时的位移量从干态的0。2mm增至1。5mm,延长了力的作用时间,从0。08秒增至0。12秒。
降低爆发力的瞬时输出。
起跑器踏板表面的防滑纹被水膜覆盖,运动员前脚掌与踏板的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导致起跑角度偏差。
从理想的45°增至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