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段慕柏是站在靠近驾驶座的那一边的,顾应州心里并不想陆听安跟任何段家人有来往,但这是他自己的社交,车子开到路灯边的时候,他还是停下了,摇下车窗。
陆听安坐在副驾驶,微微侧头,视线越过顾应州落在窗外的段慕柏身上,“段先生又来遛狗?”
除了能以乖巧地站在他身边的约夏克作为话题的切入点,陆听安找不到其他的话题。毕竟两人之前也就比陌生人稍微好那么一点。
段慕柏点了点头,轻抬手让他看手上的绳子,“我换了一根更好的绳子,现在他挣脱不开。陆警官,你是刚下班?最近港城又有案子了吗,怎么过年都这般不太平。”
陆听安笑了下,做出无奈的模样,“是啊。”
就两个字,其他关于案子的一句都没有多说。他倒是有点关心,既然是大户人家的少爷,过年应该回家才对,怎么还会一个人住在其他地方?不过他们不熟,这种比较隐私的话想想就算了,问不出口。
冷风不断往温暖的车厢里灌进来,陆听安好不容易暖和的身子顿时就冷了,脸颊也被冷风撬得生疼。
顾应州将车窗往上摇了一半,陆听安顺势告辞。
段慕柏什么都没说,只是笑着摆了摆手,在车窗彻底被关上之前,他贴心地祝陆听安好梦。
……
回到家,陆沉户不在楼下,玄关处给他们留着一盏小灯。
换鞋时,陆听安对顾应州道:“你跟我说说段慕柏。”
顾应州弯着腰,等陆听安把外出的鞋子换下来后,连同自己的一起放进鞋柜里。
这是两人这段时间在一起住,养成的生活习惯。回到家一般就是陆听安先开门进屋,于是他会帮顾应州把拖鞋拿出来,而顾应州则是在换完鞋后把两人的鞋子一起放进鞋柜摆好。
两人以前都是不做这种事的,但是做过以后,意外的觉得也不麻烦,反而会多一些莫名的默契感。
关掉玄关处的小夜灯,换上一盏稍微明亮些的大灯后,顾应州才对陆听安讲起一些关于段家的事。
“段家在很多年前,跟我们家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财富上都差不多。”
众所周知,顾家虽然低调,也没有多年前那么一手遮天,但是其在港城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多姓氏的家族,潜意识里以顾家为首。
然而在很多年前,段家的追随者其实更多一些。因为当时段家的主事人经常找记者给自己以及自己家的企业做专访,为自己家族立了一个合作共赢、团结共进的人设。很多没法跟顾氏合作的企业会曲线救国找到段家。
起初大家伙的合作确实顺利,段家在几年间培养了好些自己公司的合作伙伴、还有一些成为了专门给他们做货的供应商。
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有稍微敏锐一些的人发现端倪。
跟段家合作,最开始确实能挣到一点钱,小企业起步阶段难的时候段家还会自愿贴钱帮忙。于是小企业呈了一份天大的人情,感激涕零地恨不得认段氏为再生父母。
段家人嘴上说着应该的,后面却开始一些迷之操作。比如自己家的产品让合作方销售的时候,要以最低的摊位费拿一个最好的位置,并且要求合作方为他们营销,扩大段氏产品
的影响力。
如果是原产方,不管是最源头的原材料还是稍微下游一些的制造工厂,只要是欠了段氏人情的,段家人就会压价,要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好的产品。
原材料稍微还好一点,多多少少拿点成本钱,可是制造业的厂子却犯了难。段家给他们的利润就那一点,他们要承担人工费用,还有不少次品的损失,从一开始盈利微薄到后来的亏本干活,一些厂子老板头发都白了。
他们试图跟段家人讲价,然而得到的都是段家人的一声叹息:既然不愿意干,当初为什么要合作?没道理段家把厂子的知名度带起来了,就想过河拆桥寻另外的合作方吧。钱是大家一起挣的,前期损失却要让段家独自承受?这是把段家耍着玩呢。再说人工成本高,那就找成本低的人来干呗,港城那么多的人,没有工作的人多的事,工价压得再低也会有找不到工作的老年人或者残疾人来做。做生意嘛,方法总比问题要多的。
总而言之,段家不会提高自己企业的成本,要想挣钱,那些小企业就自己去想办法。
一个季度又一个季度、一年又一年。账本上的盈利始终是负数,段家的生意却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这些自认为攀上段家就是走了捷径的小企业家才明白,自己这是被算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