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看得口水直流,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狂暴的食欲,于是直接开启了饭桶模式。
这一回就没有昨日的“胃口不好”了,他大口大口地吞食着稠稠的菜肉粥,感到十分的满足。
这年头大汉的子民们煮粥喝度日是很正常的事情,别说普通的黎民百姓,就算是上层人士也经常煮粥喝,主要区别也就在于普通人只能空口喝粥,缺少副食,而上层人士还能往粥里面加上各种食材增加滋味,浓稠度也更胜一筹。
究其原因,无非是粟、麦之类的占主流地位的主食口感粗砺,蒸着吃难以下咽,想让口感变好,要么煮粥,要么脱壳。
脱壳又要耗费人力物力又会增加损耗,很多人舍不得,所以干脆煮粥,吃起来也更舒服一些。
孙权自己喜欢大啖白米饭,但是菜肉粥这种东西也没少吃过。
主要是军队里基本上以此作为主要军粮,行军的时候吃干粮,停下来驻扎、有条件的时候就会开火煮菜肉粥,士兵们都非常喜欢,孙权自己也很喜欢。
诸葛亮和诸葛均眼看着孙权大口大口吞食的模样,不经意间也觉得食欲增加了一些,吃得也比往常多了一些。
好容易填饱了肚子,朝食结束,孙权此次的拜访也进入尾声,诸葛亮所承诺的要给孙权的“满意答复”也近在眼前。
说实话,孙权并不敢保证诸葛亮一定会答应,但是就算诸葛亮不答应,孙权也打算再来拜访第四次、第五次。
他才不相信诸葛亮就一定要和刘备绑死在一起。
刘备的确很有人格魅力,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的才能受限于刘备的才能,而未能得到完美的释放,留给历史无尽的遗憾。
他十分愿意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一定可以给诸葛亮提供一个更好的展现他才能的平台,让诸葛亮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他选择拜访诸葛亮,一方面是现实的因素,需要诸葛亮帮助他联通荆襄大族,避免孙策平江东的情况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主要还是浓到无法释怀的丞相情节。
以前是没有机会,可现在机会就在眼前,这个男人就在眼前,他如何能够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再次“出师未捷身先死”呢?
做不到啊!
不过孙权没料到的是,诸葛亮给予他的“满意的答复”,着实让他有些意外了。
诸葛亮换了一身新衣服,端正衣冠,在客厅内与孙权对面而坐,手持羽扇,面色严肃,这种姿态、这种场合,让孙权联想到了传闻中的“君臣奏对”。
秦汉有战国遗风,君臣之别没有后来那么的死板严苛,君主选择臣子的同时,臣子也在选择君主,双方相对,彼此都有回旋的余地,也因此,一定意义上的互相尊重是必要的。
君臣相对而坐进行问对就是战国遗风的最好体现。
而诸葛亮摆出如此姿态,在孙权看来,就是要与他非常认真的探讨一些问题的模样。
这难道不是一场简单的“答应或者不答应”的回答吗?
他感到好奇。
陆议、朱然和胡综乃至于周泰都被邀请到了客厅端坐,诸葛均也在一旁端坐倾听,使得这场“问对”更加正式了。
而诸葛亮开口第一句话,就让孙权知道情况并不简单。
“亮昨日询问将军,将以何名应对司空曹孟德,将军答,欲与刘豫州联手,共奉天子之衣带诏以讨伐曹孟德,从而获得大义名分,此法虽有可取之处,但是亮以为,此事万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