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闻言,缓缓握住了黄氏的手。
“夫人当真觉得可以吗?”
黄氏点了点头。
“夫君所忧虑者,无非是孙将军乃刘镇南宿敌,又夺取江夏,若夫君投效孙将军,刘镇南得知,恐怕会不高兴,然夫君虽有才学,可诸葛一族在荆州并无出仕者啊。
叔父故去之后,只有夫君和叔叔留在荆州,且都未出仕,对刘镇南来说,诸葛一族并无实权,夫君和叔叔并没有那么重要,就算投效孙将军,也不过是不顾及他的颜面罢了。
蒯氏和庞氏都是大族,刘镇南不会对他们做什么,至于父亲……有母亲在,有蔡氏在,刘镇南当真会做什么吗?届时,拉拢人心以求自保才是首要的,为了夫君一人而开罪蔡、蒯、庞、黄四大家,何其不智?”
诸葛亮缓缓点了点头。
“夫人所言,也正是我所想,刘镇南就算再怎么憎恶孙将军,也不会自断臂膀,若当真如此,他也无法提领荆州了,不过……”
“不过?”
“孙将军拜访我,招纳我,自然是有目标的,而这个目标,与我们之前所预料的一样。”
诸葛亮轻声道:“孙将军希望通过你我夫妻二人,让蔡氏、蒯氏、庞氏和黄氏等荆襄大族不要站在刘镇南那边与孙将军对抗,最好能暗中相助孙将军,就算不能,也要维持中立。”
黄氏闻言,沉默了好一会儿,而后才缓缓开口。
“夫君以为,可行吗?”
“若只是让这几大家保持中立,并不难。”
诸葛亮点头道:“荆襄大族与刘镇南并非君臣,不过是同盟罢了,大族依附刘镇南,无非是寻求庇护,谋求利益,若刘镇南既不能庇护,又不能为他们谋取利益,他们自然不会为刘镇南继续效力。
此前孙将军以三万兵攻打江夏,蔡瑁领兵两万支援黄祖,两人合兵一处,有兵四万,且有上游之险,孙将军却能以少胜多,击败他们,如此一战,荆襄大族应该已经很清楚刘镇南并非孙将军的对手。
若之后孙将军再起兵,胜败无法预测,但谁占优势还是能看清的,刘镇南麾下并没有太多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孙将军除了自己,麾下更有诸多良将,两军交锋,对刘镇南极为不利,若然如此,荆襄大族必然会为了前途而考虑。
与其说保持中立,我甚至认为,自蔡瑁败退回去之后,荆襄大族但凡得知这个消息的,都要开始为前途而谋划了,假以时日,若孙将军在江夏整顿军事,定会有荆襄大族安排族人前往接洽。”
黄氏微微叹息,倒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如此锐利的看法。
对于地方大族来说,不管乱世怎么乱,他们的合法效忠对象始终只有一个。
诸侯、军阀等实际统治者虽然掌握实权,但名义上终究不是“君为臣纲”的对象,对于天下人来说,没有不能背叛的法理依据。
汉天子刘协才是那个大家名义上必须要效忠的对象,若然背叛,就会被打上贼的标签,无法翻身。
至于那些割据称雄的诸侯、军阀……
看起来是君臣关系,实质上不过是同盟、上下级、互惠互利的关系。
双方并没有君为臣纲的法理约束关系,就算东汉以来盛行二重君主的规矩,但也是潜规则,并没有明文规定。
曹操也好,刘表也好,袁绍也好,孙氏也好,对于他们的部下来说,都是如此。
诸侯掌握军力,他们为了保证利益,就提供行政方面的帮助和经济层面的资助,与诸侯苟合。
既然是同盟,利益就是第一位的,忠诚是第二位的,在所效力之人没有展露出绝对优势、帝王风范之前,忠诚这种东西是要打折扣、谨慎投入的,决不能一股脑就投入进去。
要是入股太多、牵连太深,一旦诸侯倾覆,是要上清单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表为了坐稳荆州实际统治者的交椅,才会选择与蔡氏女成婚,与蔡氏拉上亲戚关系,通过蔡氏的关系网络打通荆襄大族的关系网络,实现刘表个人与荆襄大族之间的利益互联。
没有君臣名义的情况下,姻亲关系就是利益之下最可靠的关系了,沾亲带故的,就算敌对,也总有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