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香味后,再炒一会儿,炒到锅里的面糊微微泛黄就行,这个颜色在行业内被称为“芽黄”,就是植物刚刚发芽的颜色。
炒到这个地步,往锅里放半勺番茄酱,继续炒制。
之前的黄油只是略微粘稠,放了面粉就立马变成粘稠的糊糊,而现在放了番茄酱,让黄油面糊立马成了一团。
番茄酱在炒制的过程中是非常吸水的。
再翻炒一下,等所有面糊都在番茄酱的作用下聚成一团,就顺着锅边,往锅里淋入一些煮牛肉的清汤。
这一步需要缓缓往锅里加汤,一边加汤一边搅动,这样汤汁才会细腻顺滑。
要是一次放很多,刚刚炒好的面糊就会起疙瘩。
郭卫东见林旭不好操作,便站在一边帮着加汤。
刚开始加的时候,锅里的糊糊不仅没有变稀,反而更加粘稠起来,这跟澥芝麻酱是一样的,得慢慢加,慢慢搅动,让汤汁变的越来越顺滑。
“真够香的啊。”
林旭自己都觉得这么做出来的牛肉香。
郭卫东说道:
“回头可以用羊肉或者猪里脊试试,味道不比牛肉差,甚至鹿肉也可以,味道都很棒很好。”
林旭一听,还真想试试。
毕竟这道菜可是下饭神器,而且比较省事儿,盛一碗米,再连汤带水的盖上一大勺红烩肉,妥妥的就是一餐饭。
超级适合在店里做。
汤汁越来越多,锅里的汤汁一直保持粘稠的状态,看起来有点像是熬的玉米粥,达到咬起来扯丝的状态,就说明汤已经熬好。
林旭把锅放在一边,重新拿来一口砂锅,将炸过的土豆、胡萝卜、洋葱放进去,再放几颗红枣,最后将牛肉块倒进去。
食材放好,倒入熬好的红烩汁,再加入一大勺红酒,放在灶上进行熬制。
之前的炖肉,是为了把肉做熟,而现在则是让肉入味,同时也让肉拥有更好的口感。
小火咕嘟咕嘟熬煮着,周围的人也忍不住吸了吸鼻子。
显然,大家都挺喜欢这种味道的。
袁德彪身为东北菜师傅,对这道红烩牛肉很了解,他指着砂锅说道:
“要是用小罐盛着,表面再封一个酥皮面包坯,做出来就是国内非常经典的西餐菜品——罐焖牛肉了。”
罐焖牛肉是国内对红烩牛肉的叫法,也是西餐本土化改良的一个典范。
过去几十年中,罐焖牛肉一直都是国宴上的常青树,欢迎国外政要的宴席上,也往往会有罐焖牛肉的身影。
这道菜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象征菜品。
当时苏联各成员国都有类似的菜,虽然叫法略有区别,但做法,基本上都延续着红烩牛肉的套路。
现在,罐焖牛肉早没了往日的荣光,在西餐厅里也没了往日华丽的地位,几十块钱一份的价格,甚至显得有些廉价。
不过喜欢这道菜的人,却一直吃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