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径直坐回自己的位子,并不在意四周打量的眼神。
从那日得知边关急报,他就做好了徐鸿渐被起复的打算。
他当殿状告首辅,必定是得罪了徐鸿渐,如今徐鸿渐大权在握,旁人即便为了不得罪徐鸿渐也会远离他。
若是想攀附徐鸿渐,还要对他多番欺压。
譬如彭修撰。
他倒要看看第二个送上门的会是谁。
令他意外的是,接下来几日翰林门虽对他比以前冷淡了些,倒也没什么冷嘲热讽之类的欺压,这倒是让陈砚过了好几天的平静日子,不过朝堂并不平静。
徐鸿渐一回内阁,就主张各地乡绅商贾捐银捐粮,各地纷纷响应,掀起了捐赠大潮、银子、粮食均往京城送。
去年穷得交不出盐税的盐商们,一个月内凑出六十万两白银。
朝堂上下无不震惊。
有粮有银钱,军队前往剿匪。
半个月后,军队传来捷报,剿灭倭寇三艘船,灭倭六百余人。
我方虽也损失七百余人,然大梁朝人多,几百人实在算不得大数目,因此此战大捷。
陈砚听得沉默许久,很想跟永安帝说还是让徐鸿渐滚蛋吧。
显然这么想的只有他一人,因为朝堂上下俱是一片喜气洋洋。
如此“大捷”,整个大梁仿若终于扬眉吐气了。
那些倭寇被如此打击后并未就此收手,而是沿着东边流窜去沿海城市烧杀抢掠,大梁的军队自是一路追赶。
不久后,宁王就上书诉苦。
战争最激烈的宁淮省锦州等地乃是宁王的封地,如今封地不宁,宁王自是要来诉诉苦。
这宁王的爷爷与永安帝的太爷爷乃是亲兄弟,论辈分算,永安帝还需叫宁王一声“皇叔”,这长辈如此哭诉,永安帝自是要多加安抚,造成的部分损失该赔要赔的。
又要打仗又要给宁王好处,这银子花起来如流水一般。
陈砚就是在这般乱糟糟的环境里得到了自己的任命:宁淮省松奉府同知。
同知乃是知府的副手,属正五品,比陈砚现在的品阶更高。
不过一个是京官,一个是地方官员,不可同日而语。
从陈砚得到旨意,翰林院众人都颇为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