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所有能调动的人脉资源,全都调动了起来,但事情的进展极其缓慢。
目前只有两人说会考虑,其他人全部拒绝了。
王造福给她出了一个馊主意:“这样的工程师可以由上级调动,咱们厂里如果有攻关项目,就可以让劳动局出面调人了。”
叶满枝:“这种事得你情我愿,人家要考虑家庭和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强扭的瓜不甜,把人掳来有啥意思?”
将对方的馊主意否决以后,叶满枝背着手在车间里来回溜达。
中午吃饭的时候,她跟几个副主任坐在一起,透露了自己的一个想法。
“高考停止,去年招进大学的那批工农兵大学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毕业,各单位之后几年都没有大学生入职,所以这种政治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太宝贵了。我这段时间算是看明白了,谁有也不如自己有……”
“叶主任,你想说啥呀?”康健问。
“我听说人家上海机床厂开办了一所工人大学,要不咱们也搞一所工人大学吧,培养自家政治过硬的红色工程师!”
“咱们哪有老师啊?”
“咱们没有,但其他大学有啊!”
第216章
办大学是叶满枝突然冒出的念头,想法并不成熟,但她越想越觉得有搞头。
这年头的高级人才几乎是不流通的,调动工作要有原单位签字同意。
除非由上级部门调剂,否则很少有挖人成功的。
正因为人才不流通,曙光厂才应该下力气培养工程师,培养出来就是自己的,别人想挖也挖不走。
苗素芬唏嘘道:“大学那么大,咱得找多少老师啊?”
“工人大学的摊子不用铺得太大,”叶满枝说,“报纸上报道过上海机床厂和柳州钢厂创办工人大学的新闻,他们只开办一两个专业,招收几十名学生。”
田春山颔首说:“那个新闻我也看过,工厂开办大学还是得结合业务需要,厂里急需哪方面人才,咱就培养哪方面的人才。”
不知叶满枝是歪打正着,还是有意为之。
这个办大学的想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与推行《鞍钢宪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田春山家有两儿一女,两个儿子全去上山下乡了。
去年市里让各单位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田春山就动了心思,想让俩儿子在公社那边想想办法,如果能被推荐上大学,也就能名正言顺回城了。
因着是第一年推荐,大家都不了解这工农兵大学生是怎么回事,所以他特意找报纸研究了相关报道。
上海机床厂的那所大学,全名叫“七二一工人大学”,是根据主席同志的“七二一指示”创办的。
这个指示的主旨就是,理工科大学还要继续办,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
此后各高校也根据这个指示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了。
曙光厂要是也办一所工人大学的话,甭管培训结果如何,最起码在路线上错不了。
田春山明确表态:“我支持办工人大学,咱们要上马电视机项目,电风扇那边其实也需要工程师,现在从工人中培养红色工程师的话,咱们未来5至10年的用人需求就不用愁了,但邀请老师可能比较麻烦。”
“那有啥麻烦的,”黄河嘿嘿笑道,“有些大学不是声称开门办学嘛,教师要走出校门,到工厂和农村讲课。咱就从那开门办学的大学里邀请老师,来厂里给工人讲课!”
仔细琢磨琢磨,他也觉得办工人大学的办法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