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万元正准备出发去中江专区,外套都穿好了。
“雷厂长,去中江机械厂买车,大概需要多少钱?”叶满枝问。
“旧车应该能多打点折吧,尽量在三万以内拿下来。”
叶满枝将那份统计表递给他,“我仔细想了想,厂里没什么可以变现的东西了,除了出租家属院,只能依靠销售产品。但是咱们目前只有玩具枪正式上市了,出厂价才不到两块钱,指望它买车不现实。”
雷万元问:“叶厂长有什么想法?”
“汽枪还在试制阶段,但电风扇已经试制成功了,只要通过评审,就可以面向市场试销售。”叶满枝笑了笑说,“但是即使将电风扇放到商店里,也未必能像三转一响一样,迎来爆发式的销售。”
“嗯,电风扇的定价比较高,同样的价格,消费者可能会优先选择三转一响。”
“对啊,所以我觉得与其寄希望于试销售,或是出口市场,不如先抓住眼前的机会。”叶满枝说,“咱们厂的未婚职工,有房,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几乎没什么后顾之忧,所以在生活条件这方面,其实是优于其他厂的职工的。”
“不少人在婚前购买了自行车和收音机,很有消费能力。最近厂里不是要组织联谊会嘛,为了表示对这部分年轻人的支持,我觉得厂里应该拿出一点优惠来。比如,在电风扇的试销售阶段,本厂的未婚职工可以以出厂价购买一台电风扇。出厂价与商店的零售价相差六七十块,一部分职工也许会考虑提前采购聘礼或嫁妆。”
第197章
厂工会发布的一则通知,让曙光厂的家属院热闹了起来。
下班后,年轻人们要么相互串门打听消息,要么成群结队地坐车进城。
所有话题都围绕着本厂的新产品——琴键式台扇。
作为叶厂长的秘书,周如意最近的人缘仅次于工会干事。
她那个十几平米的房间里,每天都人来人往。
“我攒了大半年的工资,想在今年买辆自行车呢。”车间工人吕芳芳说,“但是厂里一发布这个通知,我又有点犯难了。”
“我也是,关键是工业券不好攒,”站在柜边的何旭应和道,“今年只能买一样,买了电风扇就不能买手表了。”
吕芳芳问:“如意,你打算买电风扇吗?”
周如意点头说:“当然要买啊!电风扇的出厂价才145块,昨天郭东他们去百货商店问过其他牌子的台扇,零售价都在两百多。咱们厂的产品还没经过商业部门核价,但价格都是大差不差的,一台电风扇的差价有六七十块呢!”[1]
“我就是觉得买电风扇不如自行车和手表实惠,电风扇每年只用三四个月,其实扇扇子也行。”
另一人说:“现在刚开春,你觉得电风扇没什么用,等到进入三伏天,每天晚上热得睡不着的时候,你就该后悔没买电风扇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先买三转一响,还是先买电风扇。
周如意提醒几人,“能用出厂价买到电风扇的机会仅此一次。咱们厂刚转产,没有生产任务,电风扇暂时是计划外产品,由厂里自己寻找销路。所以才能让工会代表职工,集体采购电风扇。”
“但是厂领导要在下个月参加广交会,如果拿到了出口订单,车间马上就要赶生产,到时候再想用出厂价购买电风扇就不可能了。”
吕芳芳喃喃道:“我就说嘛,工会发出的通知,怎么还限定了购买时间是‘试销售阶段’呢!”
“对呀,这次的机会多难得啊。家属院离厂区那么近,即使买了自行车,用处也不太大。安阳县离市中心又那么远,骑自行车进城还不如搭乘公共汽车方便呢。”
周如意感觉自己要是不当秘书了,可以转去供销科当业务员,特有耐心地帮大家分析。
“再说自行车的价格一直挺稳定的,除了62年和63年,零售价达到五百多块,这几年一直是160到180块。自行车什么时候都能买,但是以出厂价购买电风扇的机会可就这一次!”
陈霞在吕芳芳的腰上捅了捅,嬉笑道:“自行车对咱的用处不大,你想用自行车就找个有车的对象。到时候咱们这边出电风扇,男方家里出自行车,结婚时也算是两个大件了!”
时下的城市青年结婚,流行采购三转一响。
不过,谁家的新房里若是能摆上一台电风扇,那也是既气派又有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