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惹得府里人人称赞,倒又把李纨管家时的好处,统统抛在了脑后。
到了下午,又有闲言碎语传开,说是焦大爷监工两日诸事皆宜,偏刚交卸了差事就下起了大雪,足见他是有个运道、能镇住场面的。
两下里一映衬,焦顺在府上的名头,倒又无形间高了个台阶。
至于李纨也是刚刚交卸差事云云,却竟没几个人记得了。
……
因是正日子。
焦顺午闲时便命栓柱就近买了报纸来,对应着衙门里发放的邸报,了解些朝政要闻、市井民生。
邸报上最重要的消息,自是东南境外的相关军情;民报上的头条,却是忠顺王与南安王争风吃醋,为个小戏子豪掷千金。
这所谓的小戏子,该不会就是那四处送汗巾的蒋玉菡吧?
焦顺随意扫了两眼,便没怎么关注了——似这等事儿,也没有他插手的余地。
倒是那邸报上,关于西南战事的现状,以及乌西人最新的动向上,颇列出了一些干货。
按照上面的说法,朝廷远征军为了确保补给线,不得不分兵回防茜香国,如此一来守成有余,再想进取却难了。
且将士们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万幸是在冬季里,情况还不算严重。
可若是拖到明年开春,乃至立夏之后,却怕会出现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
而乌西人除了派水师袭扰茜香国,也陆续向身毒东北方集结兵力,如今虽还不足以反攻,可若拖到明年春夏之际,乌西人或从本土发兵,或从殖民地调兵,必然会尝试着收复失地。
届时此消彼长……
这里一笔带过,紧接着又分析起了乌西国人的意图诉求。
因夏太祖横插一杠,夏国北方的冶金业和江南的纺织业都十分兴盛,以至于中外的贸易差额,故此西夷常为此耿耿于怀。
朝廷先前断绝贸易往来,虽惹的乌西国兴兵来犯,归根到底却实是夏国吃了亏。
朝廷因此少了许多关税,民间也受了不少的损失。
写到这里。
下面还单独列了个夏国与乌西国的贸易表,也不知是从哪儿抄来的,看结构明显不是夏国官方的手笔。
细究这其中的蕴意,朝廷似是有罢战和谈的想法。
这倒也合理。
夏国的水师不敌人家的海军,路上又隔着个茜香国,若久拖下去只怕未必能讨得了什么好。
还不如趁着如今尚且占据优势,先与乌西人订个城下之盟。
这些其实依旧和焦顺关系不大。
毕竟正常来说,也轮不到他一个工部的小官儿去参与和谈。
反倒是和谈之后的事情,或许可以提前做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