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他生前的学生前来吊唁,还有不少士绅名流,都是当地各行各业有头有脸的人物。
林清很早慧,不知是因为父母的关系,还是天生性格使然,导致他很小就会察言观色,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他不用人教,天生就会。
林敏章去世后,林清由于极端的空虚与恐惧,致使心理发生了某种变化。
打个比方。
林敏章还在世时,林清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太多顾忌,因为他知道有人会给他兜底;林敏章没了后,不再会有人无条件站在他这边。
对比实在强烈,以至于催生出林清的另一重保护型人格。
每当夜深人静,林清因为思念爷爷、对将后生活恍然无依感到恐惧时,心里总会出现另一个声音安慰他,告诉他不用怕,甚至会在潜意识中给他分析目前状况的利与弊,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做。
一个感性至极,一个足够理智。
搁别人身上肯定吓的不清,但林清却认为这是爷爷给他的启发,甚至对此有种莫名的依赖感和安全感。
偶尔实在太想念了,林清会拿出爷爷留给他的《红楼梦》翻翻,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与心得。
林敏章虽是经济学教授,但业余对‘红学’颇有研究,在林清还小的时候,林敏章经常一边抱着他,一边教他背诵里面的经典片段。
那时的林清初接触《红楼梦》,听到黛玉姓林,就问林敏章:爷爷,她姓林,我也姓林,我们两个五百年是不是一家啊?
林敏章听了孙儿稚气十足的话,乐的不行,逗他,你说是就是喽。
没成想,一语成谶……
偶尔林敏章来了兴致,也不管林清听不听得懂,还会给他讲述《红楼梦》里蕴含的一些经济学原理。
说实话,林清总觉得自己会那样早慧、通人情,和林敏章日复一日的‘灌溉’离不开。
别人容易忽视的东西,林清总能很敏锐的察觉到。
*
那时,姚莉娜总以为林清还小。
小孩子嘛,给个好吃的好玩的,什么东西都会抛诸脑后。
可林清不一样,吃的玩的他照拿不误,然后就是一边吃一边默默看着大人们的游戏,也不戳穿,就那么看着。
林正刚下手术台,筋疲力竭,喝口水都费劲,但接到姚莉娜打来的电话,疲劳顿时消了大半。
“喂~老婆。”(未语先笑)
没说话。
“怎么了?怎么不说话?是不是生气我没陪你,对不起啊,我……”
“爸爸!”
“哦,是小清啊,妈妈呢?你怎么拿妈妈的手机?”(林正揉了揉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