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满仓握着黄记者的手,笑得一脸褶子,“记者同志,你们能来我们大队,我们简直是太高兴了。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简直是蓬荜有辉啊。”
刘会计有些尴尬,趴在他耳朵边小声纠正,“田队长,那是蓬荜生辉。”
“反正就是那个意思吧,我老田也没啥文化,希望你们别介意。”
黄记者笑呵呵的,倒也没在意,“田队长,今天我们过来,主要是想参观参观木炭厂,把莲花大队的精神面貌给拍下来。您看,能不能先带我们过去看看?”
田满仓点了点头,刚想招呼夏晓梦,夏晓梦就把冯如给推了出来。
“这是我们木炭厂的厂长,冯如同志。木炭厂的情况,她最了解了。”
没办法,冯如只好赶鸭子上架,带着黄记者向知青所走去。
夏晓梦几人跟在后面,不断地给冯如打气。
黄记者一路走走拍拍,心里不免奇怪起来,“冯厂长,我发现咱们大队也没有正经的木炭厂啊。
都是村民在自家院里挖个坑,就这么烧炭。这是不是有点太不正规了?”
冯如努力稳定心神,慢悠悠地答道,“当初之所以这么设计,我们是做了充分的考虑的。
第一,我们大队地方小,分散烧炭可以空间,其次,以家庭为单位烧炭更有利于计算产量。
谁家烧的多,谁家烧的少,一眼就是看出来。也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
烧炭的时候,我们都是采用倒班制,最大限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你别看我们这厂子不起眼,产量可比县里的分厂高多了。”
冯如一边说,黄记者就拿着笔写。
“冯厂长,我采访过很多大厂,但像你们这种生产模式我还真是没见过。
这么新颖的模式是您想出来的吗?”
冯如笑着摇了摇头,指了指一旁的夏晓梦,“这是我们知青大队的副队长想出来的。
为了把木炭烧好,她先是带着几个人没日没夜的做实验。
木炭烧制成功了,她又开始动员大伙一起干,只要愿意干的,她都手把手地教技术,挨家挨户地看着实践。确保每一批木炭的质量都是好的。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烧出了第一批木炭,她又不辞辛苦地出去推销,给我们拉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