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人能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
“现在这么说为时尚早,哪怕是天才,也需要一定的孕育时间。”
“你师爷他近期才有了突破性地进展,少说也要两三年,才可以真正的在专业技术上,相对更完整地在创伤外科的一些领域超过段宏老师。”
“胡青元,我们不要把天赋看得太低,可也不要把时间堆积的努力看得份量太轻,这都是不对的!”方子业强调。
如今的方子业,非常清楚这么一个道理。
天赋决定上限并突破上限,但努力是完成积累的过程。
一个天赋再好的人,如果不够努力的话,也无法取得与之匹配的超凡成就。
于整体而言,可能你的努力赶不上别人的一个下午,可于你个人而言,你努力了就肯定会有回报。
于学习而言,哪怕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点,你不去学就肯定不会,你不积累肯定就会得更少。
“师父,我不是轻视段老师的意思,我是觉得,师爷打破了努力可以达成的上限框架啊?”
“师父,时间积累固然重要,可装水的桶的固有体积才更关键啊?”
“于邓老师他们而言,努力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么?”胡青元的视角也比较客观。
至少,在胡青元看来,身边的人没有几个不努力的。
因为不努力的人,要么就是有天赋,他们在前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就可以达成别人努力才可以争取的东西,比如说去考研读博。
而没有天赋又不努力的人,早在高考、研究生考试,博士考核过程中,都被筛选走了。
剩下来的,还在胡青元身边的,都是一群卷王。
在大家都付出同等努力的情况下,比拼的其实就是本身的天赋,以及更加虚无飘渺的机缘了。
这就是顶级高校,顶级圈子的固定生态链。
天赋为王,努力是必需品,是辅助品,是最不值得说道的东西了。
“时间也不早了,青元你先休息吧。我也马上回了,明天还要手术呢。”方子业道。
胡青元忙说:“师父,我本来是打算睡了的,但我一直都没看到您打开我给您整理出来的word文档,我怕你出了啥事儿。”
“毕竟,这个标题,您也应该感兴趣的,不管什么时候看见都会点一下的。”
胡青元只是基础不够,而不是评审能力不够。
聂明贤带来的‘重生术’相关的理论,可不算是小课题了,甚至有可能对方子业以后的科研生涯都产生变革式的影响和提点。
这就是一个良好团队该有的样子。
不应该是方子业一个人引领和带动所有的引领,方子业可以提供关键性的思路和技术支持,但其他人也不能只是工具人。
如果都只是工具人的团队,带起来太累了,根本不利于良性发展。
所幸的是,聂明贤和廖镓等人都不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