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k小说网

三K小说网>大宋宠妃陈三娘的背景故事 > 第984章 行舟(第1页)

第984章 行舟(第1页)

很快,苏轼被外放的消息成了一把刀,一把刺向新政的刀。朝堂上下都说王安石刚愎自用、排除异己、一意孤行。说赵顼被奸臣蒙蔽,急功近利、不辨忠奸。

朝堂上一时间各种弹劾的奏疏堆积如山,保守派和革新派吵成一团。

赵顼被他们吵的头疼,一边继续安排后续变法事宜,一边躲到后宫求个清净。

庆寿宫内,暖炉里的檀香袅袅的燃着。太皇太后笑意盈盈的看着赵顼,赵顼则只顾埋头喝茶。

“怎么?官家那边的茶没有老婆子这里的好喝吗?”太皇太后很少看到这个孙儿吃瘪,赵顼从小到大向来是有些主意的,很少像这样烦闷。她今日看着他这样,不觉心情竟有些好,忍不住轻笑起来。

赵顼闻言抬头,勉强扯出一丝笑意,放下茶盏,脸上带着些尴尬的说着:“皇祖母说笑了,我这几日在前朝哪里有功夫喝茶?都要被他们吵死了。”

太皇太后抬手示意宫人退下,暖阁里只剩祖孙二人。她拿起案上的点心,递到赵顼面前,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通透:“哀家虽在后宫,也听闻了朝堂上的事——苏轼外放,弹劾奏疏堆了案,连庆历年间范公推行新政的旧事,都被人翻了出来议论吧?”

赵顼微微一叹,说道:“皇祖母也听说了?”

“哀家怎会不知道。”太皇太后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刚刚发新枝的枣树,“当年范公要改吏治、整武备,也是一片为国为民的心,可到头来呢?新政推行不到两年,就被他们那帮子老臣推三阻四,落得个草草收场的结局。你可知道为何?”

赵顼抬眼,心里有了些答案,却还是虚心的问着:“烦请皇祖母告知。”

“那是因为改革步子迈得太急了。”太皇太后语气沉了些,“范公想一口气革除几十年的积弊,却忘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百姓习惯了旧法,官员们也念着旧规,正如大船之顺水,趁势即可。可是新政推行开始,仿若逆水行舟。人事变动也好、新政改制也罢,骤然改动太多,难免引得人心动荡。船身不稳,如何行船?倘若再遇上些风浪,如何能抵挡?而你如今,也是同样的境遇。”

赵顼垂下眼,指尖在茶盏边缘摩挲:“孙儿也知道新政推进不易,可大宋如今的状况……若不抓紧革新,恐难撑得住。范公当年就是受阻退缩,才让新政半途而废,孙儿……不想重蹈覆辙。”他不好直白说出仁宗帝没有坚定的支持范公,只说自己会坚定下去。

太皇太后看向赵顼,心里五味杂陈。且不论仁宗帝与他,孰是孰非,意志如何,至少仁宗帝的遗志终是继承了下来,他想看到革新正在一点一点的继续。于是声音更缓的说着:“哀家知你心智高远,我也不是让你停了新政,只是让你缓一缓。不若先理顺吏治,再慢慢推其他新法,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她接着说道:“马上开春之后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妨先把州县乱象整治好,让春耕前后新政顺利实施,也能让百姓先感受到“青苗法”的好处。等人心稳了,朝堂的非议自然会少些,你也能少些烦忧。”

赵顼顺着她的思路默默的想着,并没有着急回话,毕竟春耕是大事。

太皇太后见他听进去了,又道:“你是大宋的天子,有抱负是好事,可也得顾着大局、顾着朝堂的安稳。王安石是有才干,可也得让他知道,新政不是一味求快、求结果,以防被人利用。你不妨与他好好商议,先过了春耕这一关,再定后续的章程。哀家相信,只要你守住‘利民’的本心,结果终是好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