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k小说网

三K小说网>大宋宠妃陈三娘的背景故事 > 第981章 鼎新(第1页)

第981章 鼎新(第1页)

正月十五过后,各宫的想法都不太一样了。只是大家都还没来得及动作的时候,赵顼又忙的不进后宫了。

只有正月底的时候,赵顼去向皇后宫里略坐了坐,交代了一下二月二的一些庆典事宜。平时连三娘也没有机会见到赵顼。

这一年的二月,也就是熙宁三年二月,是赵顼登基后正式的第一次科考。去年因先帝丧期刚过、朝堂人员震荡,科考由曾公亮主持,仅从应考士子中择优选拔了数十人补入州县僚属,算不得正式开科。

如今他新政初推,各项政策都需要有能力的人落实。老的顽固一派不仅无能,还故意渎职懈怠,不论是补缺、还是替换,都正是急需人才、填补空位的时候。是以这届科考,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连赵顼都亲下旨令,命翰林学士与礼部共同主理,务必做到“选贤任能,无遗良才”。

消息传至四方,天下学子如百川归海般涌向汴京。早在正月底,贡院周围的客栈便已住得满满当当,汴京城街道学子们人头攒动。汴河岸边的新柳渐绿,贡院的大门静静矗立,仿佛都在期待着贤能的人才与美好的未来。

经过几番紧张的甄选,很快就到了殿试这天。

早晨温暖的春日阳光铺满了大庆殿的金砖,让大庆殿与赵顼都镀上了一层庄严而又神圣的金色。金阶下应试的学子在感受这一份殊荣与庄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今日的不同——此次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一个“策”字,埋藏着太多的内容。时政、治国、方略、态度,等等等等。但无一不表明着赵顼的态度。

此时的赵顼坐在龙椅上,脊背挺直、眼神如炬,目光扫过阶下众学子。这废诗赋、改策论的主意,是他与王安石年前就定下的。新政陆续推出,朝堂缺的不是能吟风弄月的文人,是能解民生疾苦、断实务难题的能臣,更是支持新政、推动新法的革新之臣。

案上那道策题,虽署着他的名号,字句间却满是王安石的笔力,一句“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像颗石子,投进了满殿寂静里。

学子们捧着策题,指尖微微发紧。有人盯着“方今之弊”四字,要论“田畴辟,沟洫治”的实务,眉头紧锁;也有人眼底发亮,譬如来自福建的叶祖洽下笔毫不迟疑,更有蔡京、蔡卞兄弟二人长期支持新政。这些态度与神情,也都无一例外的收入了赵顼的眼中。

一场会试下来,他心中已然有了些人选。

待策文收上,评审的争论便在偏殿炸开了锅。初考官韩维与吕惠卿是新党心腹,翻到叶祖洽的策文时,见他直书“祖宗法度苟简因循”,又言“当与忠智豪杰之臣合谋而鼎新”,顿觉此子与革新之策十分温和,当下非常满意,随即二人拍案说着:“此子敢言实务,识得变法要害,当列高等!”

覆考官宋敏求和刘攽是旧党中人,一看到叶祖洽这种“诋祖宗、毁祖制”的话,脸立马沉了下来,怼回去说:“此等言论要是传开,恐怕天下读书人的心气都得被带坏,岂能居前?”两边各执一词,吵得脸红脖子粗,一直到暮色漫进偏殿,还是没争出个结果。

最终,所有的策文还是递到了赵顼面前。他翻到叶祖洽的答卷,逐字读罢,指尖在“鼎新”二字上顿了顿,抬头对王安石道:“此子知我心意。”当即朱笔一圈,将原列第二的叶祖洽擢为状元;又翻到陆佃的卷子,见他也力挺变法,便将其取为第三。而后,蔡京、蔡卞也得了御笔朱批。一场轰轰烈烈的殿试改革才落下帷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