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直言。”
“现在马良张任协助孟节管理南中文武之事,北伐之前,我想将二人调回,共参与北伐。这张任的兵马统率,我想用王伉代替,丞相认为可否?”
诸葛亮笑了笑:“陛下用人向来选贤举能,知人善任,何必问臣啊?”
“身居高位,也怕自己看走了眼。”
诸葛亮思索片刻,也给了认真的答复:“王伉忠勇果敢,值得信任又有大局观,臣以为,加以历练,他可胜任此位。”
刘封点点头:“那么,庲降都督选谁来当最为合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葛亮沉吟道:“能担此职之人,需要善于统筹规划,能处理复杂政事,又办事稳妥可靠的人担任……臣倒是真有个人人选。”
“何人?”
诸葛亮拱手一礼:“臣的大哥,诸葛子瑜!”
“哎??”
刘封思索着点点头:“是啊,怎么把他给忘了。”
诸葛亮并不是故意的在重要的地方安置自己的家人。
而是举贤不避亲。他认为诸葛瑾真有这个能力。
刘封也明白,如果东吴不灭亡,诸葛瑾便是东吴大将军,一路平步青云,成为东吴首屈一指的栋梁之材。
如今其既归季汉,弃之不用岂不是浪费?
当即下诏,命诸葛瑾前去南中,协助马良管理南中诸事,为其以后统领南中打基础。
另外,刘封有一件事并没跟诸葛亮说,他不确定诸葛亮是否支持。
那就是现在的察举制,已被门阀所把持。
寒微贫民根本没有出头机会。
长此以往,必对国家不利,也对皇权不利。
他想,使普通百姓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也有加官进爵的机会。
然而,现在士族门阀把持着主要社会资源和话语权。
他本身也是士族出身,当下还需要士族门阀的支持,若使百姓读书识字,就意味着会有寒微出身的人士有晋升的机会,从而分走士族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反对。
曹魏不久之后将实行九品中正制,很多优秀人才得以发掘。
他现在必须也得做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