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陵气得跺脚,却又无可奈何。
——
未央宫,清凉殿
赵延年行了礼,坐在天子对面,双手奉上写好的奏疏。
这是他在路上就写好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条:
一条是尽快落实融合汉胡的措施,将归附的逃民和投降的匈奴人纳入朝廷的管理,加强边郡的治理,尤其是挑选一些儒生出任官吏,对边民予以教化。
一条是将历来年战死的将士遗孤集中起来,独立成军,进行训练。
连年征战,战死或致残的将士不少。他们为朝廷献出了鲜血甚至生命,子孙却孤苦无依,未免让人沮丧。将这些遗孤集中起来,由朝廷抚养,并训练成军,为朝廷效力。十年之后,又是一支精锐。
天子看完奏疏,轻轻放在案上。
“这些建议都不错,朕稍后会和公卿大臣们商议。”天子十指交叉,置于腹前。“你呢,还想回南山隐修?”
“臣唯陛下之命是从。”赵延年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需臣侍卫左右,臣就回宫。陛下需臣镇边,臣就去边疆。陛下休恤臣,臣就回南山隐修。”
天子忍不住轻笑一声。“让你侍卫或者镇边,就不体恤你了?”
“臣生性疏懒,除了武道,别无所求。人性复杂,非臣所好,所以能不见人才是最好的。”
“那朕呢?”
赵延年垂着眼皮,嘴角轻挑,似笑非笑。
天子笑骂了一句,没再说什么,收回目光,看向案上的竹简。“如果要成立孤儿军,你就不能闲着,充任师傅,教他们武艺吧。”
“唯。”
“伊稚邪怎么样?”
“在雁门,等待天子诏书。”
“我是说,他有没有什么不方便写在明处,托你传口讯的?”
“倒是有几句。”赵延年不紧不慢地说道:“他虽然愿降,但匈奴人本非一体,难免有人不愿降。左贤王便是其中之一。只是眼下汉军威震天下,大将军、骠骑将军双星闪耀,左贤王不敢轻举妄动。陛下若能恩威并施,使名将镇边,大儒化民,以静制动,或可长治久安。”
天子扬扬眉。“不愧是做过单于的人,见识与众不同。”
“等他到了长安,陛下不妨召见。他曾任左贤王多年,对匈奴左部的情况最为熟悉。”
天子点头答应,思索片刻,又道:“孤儿成军要十年,十年之后,你有何打算?”
“看心情吧。或垂钓北海,或拓土西域。”
“就是不想在长安待着?”
赵延年忽然笑了。“恕臣冒昧,陛下愿意一直在长安待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