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匈奴人的援兵会不会是羌人?”李熙说道。
他和赵延年一样,是相信匈奴人有援兵的少数人。右贤王指挥数万骑兵围着李广大营猛攻,完全不担心霍去病从背后杀出来,这不合常理。
赵延年摇摇头。“这里已经是羌人的地界,如果他们要袭击我军,除了这条山谷,就只有西面的弱水河谷了。那里靠近焉支山,离这儿三百多里呢。”
赵延年说着说着,忽然心中一动,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大错。
他们断定匈奴人的援军就在附近,是基于一个前提,右贤王要在这里迎战霍去病。
如果右贤王打算在焉支山迎战霍去病呢?
赵延年越想越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
在这里迎战霍去病,右贤王不仅要面对霍去病,还要防着李广从背后杀出来。如果赶到焉支山去迎战霍去病,虽然要多跑三百里,却可以保证李广无法参战。
步卒无法在短时间内急行军三百里,赶到焉支山参加骑兵会战。
如此一来,右贤王虽然丧失了以逸待劳的优势,却可以避免腹背受敌。
而且年轻的霍去病比已逾花甲之年的李广更有威胁,如果只能二选一,右贤王大概率会选霍去病。
“我们去看看。”
“去哪儿?”李轨等人一时没反应过来。
“焉支山,弱水河谷。”
“太远了吧。”李轨立刻提出反对意见。“中郎,我们已经出来三四天,干粮快吃完了,马料也没有了,再赶到三百多里,就算人撑得住,马也撑不住。”
“不用所有人都去。”赵延年做出了分工,让李轨带大部分人返回山口,与李息会合,李熙和另外一名骑士跟着他,赶往弱水河谷看个究竟。
为此,李轨等人要将剩余的干粮和马料留给他们,还要多留几匹马,保证他们有足够的马力可用。
李轨有些尴尬,随即表示,他愿意与赵延年一起。
他和李熙奉李广之命,侍卫赵延年,岂能半途而废。
赵延年摇头拒绝了。
他要李轨回去,是因为只有李轨能让李息、李广相信,他们去弱水河谷不是消极怠战,远离战场,而是担负着重大责任,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
弱水河谷离此三百里,远远超出了李广、李息这些老将的战场认知。
在大部分汉军将领的观念里,战场的范围就是方圆百里。超出百里,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实际上,这是以步卒、战车为主力的战场观念,根本不适应以骑兵为主的匈奴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这些老将打不出河南之战,也打不出出塞奇袭右贤王庭的惊人战绩。至于霍去病这种全骑兵出击,一口气杀出二千里的行为,更是不可思议,近乎疯狂。
李轨虽然不愿意,却还是接受了赵延年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