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船一前一后来的,都想先卸货,他们还很嚣张。”
“然后呢。”叶清关心后续。
周氏又倒了杯水,递给儿子。
叶大郎接过,还是一口喝了,这才缓过来。
“也不看看在谁的地方,他在嚣张,没人给他卸货也没用。加到一百两,都没人干。”
几人一听就明白了,码头上一半都是靠山村的人,另一小部分是季村的。
在码头干活的人,基本上都在叶三叔手下。叶三叔给侄子站台,他喊破天去也没人给他干。
靠山村的人肯定向着叶大郎,他还是季村的女婿,季村平时遇到事,都是他帮着解决,肯定也是站在他这边。
现在码头归属衙门管,但码头上的商户和干活的人,基本都是靠山村和季村的人。
遇到事情,村里不点头,这事就办不成。
所以叶大郎在码头当巡检,还是很合适的。
新来的县令大人,把叶大郎调回去好几次,把这个位置安排给自己的亲信。
但是叶大郎一走,码头上也没有人惹事,就是各种秩序都乱了。
船到了码头,找人卸货排队都要几天,更别说住宿吃饭。
村里和知府吴大人关系也好,有几个赚钱的客栈都是村里送给吴大人的。
现在挂在吴夫人名下,每年吴大人只管收钱,其他的都是靠山村帮着经营。
吴家的商队,路过这里,都是安排最好的住宿和吃饭。
闹了几次,叶大郎的位置算是坐稳了。
再过几年,靠山村和季村联姻的更多,两个村子关系更深厚,村里再出几个举人进士,他们算是在武安城扎下根。
两个村子是为了赚钱,每年都足额纳税,还帮着维持码头的治安,县令大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他们。
现在两个村子都有产业,公账上的钱越来越多。
两个村子的孩子来上学,束修全免。费用由两个村子的公账承担,还请了几个有名的先生。
“爹,两个村子都试了那个土方法,鸡瘟算是控制住了,我想把方法献给县令大人。”
叶老汉年纪大了,不管这些。叶老大同意这个想法,他们还是要给县令大人点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