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找到山寨并不难,因为自号玉泉大王的那人选择的结寨之地,既不偏僻隐蔽,也不易守难攻,纯粹为一背阴开阔处罢了。
而寨子扎的,也不是依靠溶洞,或者结木寨,打篱笆。
皆用的是足料,打的青石屋舍。
如若不是门扉造的凶恶,又写了寨名,只怕说是一间修行的寺庙,也怕是有人相信。
几人来到了堪称富丽堂皇的玉泉山山寨。
交递了那一卷因风尘仆仆而略显破损的纸,等待壮硕的护门进去通传之后,竟然有白白净净的小童出来,带领着这些人进了那由上好楠木打的一人半高重门。
进门后不远,映入眼帘的便是三座青砖堆砌,瓦顶覆盖的大间屋舍。
左间画虎挂鹰为聚义厅,中间镂花刻鸟为忠义堂。
这两间门房前面甚至还雕刻有对联一幅。
似什么“五湖四海皆聚义好汉,义薄云天诛无义宾朋。”
“忠义堂中说忠义,把酒言欢上云间”
端的是一个好字,雅句,气势更有虎啸山林之威风。
唯独有一点,确实把这肃宁县翻个个儿找一遍,能识这字的人才,又有几多?
右边独有一间屋,除去外墙之上写了一个“静”字,未有多余点缀。
不知道是何用途。
小童子用一副嫌恶的表情解释了一番,玉泉大王正在忠义堂等候着,而后引路与中间这处房门前,躬身守着仆从本分,竟在门侧听着吩咐,只让跟乞丐没啥区别的几人进入厅堂中。
几个乞丐模样的“山匪”终于见到了玉泉大王这名“山匪”。
这其实是他们之间第一次见面。
虽然前者被后者以及后者相关的其他人压榨了不知多少年,可。。。。。。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玉泉大王连他们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就只知道,他们是每年去黄沙村取粮的成员罢了。
面白有胡须,头戴儒网巾,身着长衫布,手捧道德书。
玉泉大王的打扮倒是没有任何让几人意外的地方。
呵,老爷嘛,能是什么打扮呢?
“告诉本。。。本大王,这首诗为何人所作?”
“是一名小孩儿,大概十几岁的年纪,也许还要小些,有些胖,身上穿着也很干净。”
“身旁可还有旁人?”
“有的,有的,有几十个壮硕汉子,都拿着钢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