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年间隐匿人口虽多,可随着三十年来战乱不断,死难的百姓也是数以万计。
三千八百六十三万人口,这算是现今手段和政策下,所能查出最贴近现实的人口了。
这个人口相比较唐以后的历朝历代来说,自然是比较少的,但放在同时代却依旧是世界级的巨无霸。
只是这样的人口,似乎依旧无法完成刘继隆想要收复辽东、云南的目标,更别提充实岭南和黔中、湘西了。
如此想着,刘继隆微微颔首道:“诸道田册丈量不可急躁,需好生丈量,不可马虎。”
“臣遵旨。”封邦彦连忙应下,随后见刘继隆没有吩咐才重新落座。
在他落座后,刘继隆目光看向工部尚书窦斌,干脆利落的吩咐道:
“耕稼,衣食之源,民生之所资;而时有旱涝,不可不备。”
“今天下初定,国库充盈,工部当以水司官吏巡察,乘农隙相度其宜。”
“凡陂塘湖堰可储蓄以备干旱宣泄、以防霖潦的,皆宜因其地势修治。”
“此事虽以民受惠为主,然有司不可刻薄,募工月给米五斗或钱三百。”
“此外黄河、运河河道尽皆淤堵,现在正是应该清理的时候。”
“今以右都御史韩正可、侍郎张淮澄督工部征天下水工,自河北、河南、东畿、淮南各都督使司挑选军士,征募民夫,人月给米五斗或钱三百,分番赴工清淤,加筑河堤。”
“凡应募军民匠作,皆发夏衣冬袄、鞋两双,另发百钱赴工,作道里费(路费)。”
随着国库充盈,刘继隆最先做的便是要将天下荒废的水利给修葺恢复,同时将上百年没有大举清淤和加筑河堤的黄河治理完善。
这些虽然都是大工程,但却都是臣民喜闻乐见的大工程。
只要刘继隆不像杨广,将十几年的工期压缩到一年,而是像忽必烈和朱棣那样的慢慢干,百姓就不会有怨言。
更何况杨广让人干活属于自带干粮,而刘继隆不仅发工钱,还发路费和衣服。
他的这番做法,主要是效仿的朱棣。
朱棣时期营造北京,下西洋,疏通京杭运河,治理黄河、长江和吴淞江等江河,还同时北征蒙古和安南,甚至令人从松潘修驿站和驿道前往西藏南部的山南。
这些各种各样的大工程,放在其他皇帝手上,不说天下皆反,但肯定能激起较大的民变。
结果永乐年间北方最大的民变就是白莲教的唐赛儿起义,数量万余人,波及不到一个府。
这种规模的民变,放在封建时代下确实不值一提,哪怕是贞观年间也有青州起义这种民变。
只是由于记载内容不多,常被人所忽略。
朱棣能将北方民怨控制好的原因,除了夏原吉、郁新等人理政得力外,主要便是朱棣确实舍得给民夫发衣鞋粮食,服役超时还会额外发粮食和宝钞。
尽管永乐年间的宝钞贬值很快,但还不至于用来当擦屁股纸,起码还是能换点东西的。
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的手段,倒是被朱棣玩得十分熟练。
刘继隆不至于像朱棣那样压榨民力,但他萝卜大棒的手段还是可以参考的。
发些衣服棉鞋用不了太多钱粮,却能极大的安抚百姓。
在他思绪间,韩正可与张淮澄已经得令坐下,而刘继隆见他们坐下,当即也深吸口气拿起了一本文册。
“自古而今,开国将士多得爵位,本朝自是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