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属于是了。
如果连张延龄都带兵冲锋了,武安侯和襄城伯作壁上观的话,那他们俩以后真就不用在大明军界混了,就算皇帝给他们机会,他们自己也愧对身上那一身的军服,还有他们头上的官帽和爵禄。
杨一清这次赞同了张僩的话。
在杨一清看来,张延龄是否真心来战,并不重要,他的四千兵马或许也不能起战略上决定性的意义,但他所起的是。
如果说张周和王守仁所代表的是大明军队实力的,那张延龄所代表的就是,如果连最窝囊无能甚至是被人唾骂的胡作非为的外戚,都在这时候领兵冲锋,那谁还守着不冲的话,就等于是自造,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谁也不愿意被人瞧不起,那最后的结果……张延龄冲了,那我们也不得不冲。
否则岂不是我们连张延龄都不如?
当李鄌在整顿好的两千己方兵马之前,听说此消息时,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鄌将两千兵马列阵完毕,并不打算去攻击敌阵,而是做好了的准备,这还算好听的,不好听的说法……就是随时开溜。
但现在随着张延龄带兵加入到战圈,逼着他别无选择,只有进兵这一途。
崔元骑在马上,请命道:
不少将领都望着崔元,好似在等他给出最后的答案。
现在跑还是可以跑的,或者可以继续按兵不动,但现在需要有个出来下令的,最后黑锅需要这个下令的人来担负。
李鄌现在把目光着眼于。
张延龄那个疯批我们不去理会他,谁让这种人的行为逻辑不好判断呢?现在我们就说说武安侯……只要他跟我们一样,那事后还是可以有说法的。
没人能回答李鄌。
战事开打,情报系统并没有那么完善,现在所有人注意力都放在了即将加入战场的张延龄身上,武安侯是否进兵……他本来就在后方,谁去理会?
崔元道:
李鄌道,
有人提议道:
崔元再请示道:
李鄌道,
崔元再因自己的,被发配到前线。
先是朱晖,后是李鄌,都是受不了他这种喜欢动嘴的性格,甚至崔元还觉得自己很委屈,自己不过是以学来的阵法和战法来提醒军中有实际权限的人,怎么就让我到前线去了?
一跃就成了先锋军的前军?
招谁惹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