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人特别容易想一出是一出,然后一意孤行。
而方星河的程度,是轻狂病的巅峰代表,是少年得志的最极限诠述。
他能够继续获得成功吗?
在某种意义上,当然可以。
愿意为他买单的年轻女孩实在太多,任何作品只要出现他的那张脸,就可以按照分钟收钱。
但他永远走不到任何领域的顶峰。
今天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个行业没意思。
明天再获得一些赞扬,那个领域也很无聊。
他缺乏一种深耕的意识,像野猫一样,这里闻闻,那里嗅嗅。
而这种漂浮不定,本质上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
我敢断言,他想要找的港湾,永远都找不到,能让他付出一切的事业,也永远不会存在。
他的才华,让太多人忽视了一件事——
他是天才,也是疯子。
他的精神世界,早已病入膏肓。
所以我不禁要问:你们为什么要对这样一个人寄予厚望?
不看、不听、不想,让他安安静静的腐烂,才是最大的慈悲……”
此时正在央视担任《东方时空》主持人的柴女士也正处于积极发表社会性质文章的平台积累期,经她力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子栏目,在没有采访到方星河本人的情况下,连线一些专家,做了一期专题节目。
很难用一句话对这期节目做出恰当的点评。
非要形容,那就是“自以为是的深度剖析”。
节目里,各位专家和柴女士通过拆解方星河的多篇文章,试图得出一个结论,去证明这位文体巨星存在一种隐藏得很深的巨大的性格缺陷。
节目名句频出,造成了相当巨大的影响。
“方星河自己对于泛滥的个体自由主义深恶痛绝,但在作出任何选择时,他都会下意识的遵循这种自由主义——我的意思不是讲他虚伪,不是的,他在慈善上的热情让我永远尊敬——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方同辉对于他的影响显而易见地绵延至今。”
柴女士的总结带有一种定论般的力量感,她是如此笃定,以至于自己都相信了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悲悯感。
另一位,北大的戴女士,言辞更加犀利。
“方星河早在《狗日的青春》里就已经赤裸裸的展现出来了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
‘真的,你们可太他妈需要我了。’
我对这句话印象极深。
方星河能够明确察知到人们对他的需要,他不是一个对外界环境不敏感的人,正相反,他比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更敏锐。
但他不愿意回应。
或者说,他乐于看热闹,但不愿意提供实质的帮助。
还是《狗日的青春》,他写:‘别踏马拜神了,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