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这个问题,他早与刘继隆讨论过了。
新朝的科举,肯定不能还是以世家豪强为主,而是要将平民扶持起来。
关西的平民学风不用多说,但经义典籍和策论却不是他们的长处,且天下需要足够多的教习,所以关西学子的作用除了维持朝廷的流官流吏体系外,还得撑起官学制度。
如果真的开始科举,刘继隆只能将科举试卷改得面目全非,肯定会引起关东及江南学子的不满。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会选择在天下开办官学,并准备向天下人告示日后科举内容,以官学授课内容为准。
这么做,就是让关东和江南学子做好准备,提前了解并加入官学教育体系。
新的官学中增加了许多教习,学习内容也在步入大学后开始增加。
在刘继隆与李商隐的商量中,新朝科举最少都得在五年乃至十年后才开办,如此才能让平民与世家豪强子弟同台竞技。
想到此处,刘继隆开口道:“李相所言甚是。”
“郑尚书应该知晓,关西官学所授学业科目,若是眼下更改科举主考内容,再继而进行科举,未免会让天下学子说朝廷不公道。”
“朕决意,先将科举内容更改之事昭告天下,令天下士子知晓并学习后,方能令天下士子信服。”
他没给郑畋继续开口的机会,而是直接看向了身为国子监祭酒的李衮师。
“国子监及有司可曾将官学之事商定?”
面对询问,李衮师作揖道:“臣与诸司尚书商议,学科既然为五科,小学便设十五名教习,乡学设五名轮流交替教学便可。”
“只是话虽如此,全国有乡一万余四百五十七,有县一千六百二十二。”
“如此多乡县,所需教习十万九百余人,而今国子监下有教习二万六千八百余,尚缺七万有余。”
“若征募如此多教习,每岁度支恐不下二百万贯……”
李衮师等人有些犹豫,但刘继隆却开口道:“官学之事,不得马虎,二百万贯虽多,朝廷依旧能调拨出来。”
“更何况天下愚笨者甚众,哪怕学子有乡学之心,然其乡野愚家恐不准许。”
二百万度支虽然很多,可当初刘继隆在关西时,为了紧急培养出一批官吏,可是直接供应书本和纸笔砚墨。
如今只是供应书本和教习,而罢黜纸笔砚墨,结果就是剩下了上百万的度支。
不过朝廷停罢纸笔砚墨和学子口粮后,关西诸多官学的入学率也大大降低。
曾经一年入学五六万,而今却只有不过两万余人。
正因如此,关西诸多官学都出现了教习冗员的事情,起码能从原本两万六千多人里分出五千多人来关东授学。
以关西近千万人口治下官学规模来看,李衮师口中的十万人肯定是超标的。
在刘继隆看来,八万多教习就已经差不多了,且是囊括了从入学到毕业所需的所有教习。
对此刘继隆倒也不觉得庞大,只因为如今的关西,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大约每年都会毕业五万多学子。
三年过后,这种情况就会结束,因为刘继隆就是在两年前宣布停罢学子口粮和纸笔砚墨的,入学学子数量也是那个时候大大降低的。
自己只需要先把这三年时间的学子安排好,让他们去充当衙吏、乡正、巡检、军吏,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就足够。
眼下的南方虽然已经在朝廷掌控中,但地方衙门中大部分还是当地豪强和旧唐遗留的官吏。
等这三年时间过去,这些官吏也该随着时代浪潮拍打而退出衙门,让新生力量掌握权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