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十族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第十族是门生之门生,也就是不管要杀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妻子那边也要带上,连门生和门生的弟子都得被砍头。
通俗点来讲就是蚂蚁窝里都得浇热水,鸡蛋都得摇散黄了!
估计方孝孺的徒子徒孙也是一脸懵,完全是无妄之灾,人在家中坐,刀从天上来,咔嚓一下,脑袋没了。
如嘉靖帝在宫中被刺杀,正德帝莫名其妙落水这种事是绝不可能发生在洪武朝和永乐朝的。
别说杀几个读书人了,就算真的挖了读书人的祖坟,他们也不敢行刺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马上皇帝。
先不说行刺不行刺得了,就说一旦事情败落,整个大明的读书人少说得少一大半,朝堂都要被从上到下清洗一遍。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皇帝不是不敢惹读书人,尤其是开国皇帝和手里有兵权的马上皇帝,杀了也就杀了,不服再杀好了,之所以不愿意大开杀戒是因为没那个必要,可真要有读书人作死想着刺杀或者造反,你看看还惯不惯着读书人那些臭毛病。
廷仗都是小儿科,挨几板子又不能伤筋动骨,还能彰显风骨,可廷仗也不是没有被打死过人的,那可丢的是命,不但命丢了,也许还会牵连家人。
大多儒学读书人虽然迂腐,有许多臭毛病,但不代表他们傻,真要傻也考不上科举,玩个性,彰显风骨没事,可要掉脑袋就要好好考虑考虑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你和皇帝玩个性,彰显风骨,皇帝丢的是面子,你丢的是命!
细数一下,历史上有几个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读书人有好下场的?
就算皇帝当时捏着鼻子咽下了这口气,可事后还是会收拾回来的!
其实纵观史书,儒学读书人在开国前几朝的时候地位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便是封建统治者虽然需要儒学帮着维持统治,可其实封建统治者大多走的还是外儒内法的路子!
为何封建统治者走的是外儒内法的路子呢,这就还得从周公和姜子牙的一则小故事说起了。
话说周王朝建国后采用分封制,分封有功之臣,姜子牙被封到齐地,周公被封到鲁地。
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姜子牙便问周公:“你以后咋治理鲁国呀?”
周公便说:“尊敬应该尊敬的人”。
姜子牙听后叹了一口气说:“鲁国会越来越弱的”。
周公听后也问姜子牙:“你准备怎么治理齐国啊?”
姜子牙回答说:“我任用贤能的人,尊崇功绩。”
周公听了以后的反应也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说:“以后齐国的君主可能会被谋朝篡位啊。”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姜子牙说的非常对,鲁国后来“日以削”,到春秋时成为常常被欺负的一个国家。
《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中提到鲁国一般是两个标签:礼仪之国、被欺凌的弱国。
那么,反观姜子牙的齐国又怎样了呢?
齐国传了二十四世后,被田氏篡位,姜齐变成田齐,反而是弱小的鲁国,倒是传了三十二世。